这个长假,我在「非信息高速公路」上自驾了 3000 公里

· Feb 27, 2015

这个春节假期,我「体验」了一下长途的自驾出行。

初五那天,我投入到了高速公路的茫茫车流里,出发去往陕南某个小城,往返全程 3000 公里。从天津出发,最后回到北京。当然,现在还在路上呢。

因为是单人单车,没手拍照,所以这不是一篇图文游记,只是想把路上所见所想以及一些好玩的细节从我们的角度「汇报」一下,略碎片化。

我的路线是 G4 京港澳转 G30 连霍高速再转西汉高速,往返是同样的路线。在已经完成的 2300 公里里面,堵车路段加起来不过 10 公里左右。想了想原因,大概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路线整体路况比较好,G4 和 G30 大部分路段都是单向四车道,开起来好像置身城市快速路。第二个原因应该是我出行的时间相对「错峰」。在网上看到了初六那天进京方向收费站的壮观景象,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想必不光是收费站,各个进京证办证处的景象应该也挺壮观。

IMG_5106

车托帮方面给了这么一个数据:在 2 月 12 到 2 月 24 这段时间里,京津冀是车流量最大的地带,G80 广昆高速最拥堵,而高速路出行峰值出现在初六下午五点。我想,类似的拥堵报告,高德、百度方面也都在做。

我上面所说的 10 公里拥堵出现在临潼到西安的这段。从出发开始,这个节点在地图 App 上就一直是拥堵状态,开始以为是有事故,就没太在意。开了大半天进入陕西境内,依然如此。我有点搞不清情况,等真正到了地图上的「红区」,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事故,而是陕西高速方面的有意「限速限流」,把原本的四车道挡上了一半,造成好几公里长的拥堵。

另一个「发现」是,高速变宽之后,开车时终于不用时时刻刻盯着应急车道。以前的长假出行,没少受应急车道的「挤兑」,在行车道走的时候,既得看着左边的超车道,又得防着有不守规矩的车从应急道呼啸而过,心理完全无法放松,而这次明显好多了。由此带来的的「错觉」是,怎么高速上的司机忽然变得有素质了?

不过,双车道变四车道的副作用是,很多人开始迷失了,不知道应该选哪条车道走。实际上各个车道都有明确的速度区间标识,但是在车辆密集的路段,比如郑州附近,基本上是想占哪条道就占哪条道。龟速前行的面包车占着快车道,120km/h 的车子占着大货车的车道来超车,根本看不出逻辑和规律。

另一个看不明白的是 G4 河北段的路边显示屏。这些屏幕可以实时显示车速,看起来很人性化。虽然车子里有车速表,可每次经过这些测速点时,我还是特别期待看看上面显示出来的数字,但问题是,和其他车子一起经过时,我根本不知道上面显示的车速属于哪辆车,还有好几次,我经过的时候屏幕上都显示着比 120 更高的速度,可我绝对没超速。然后看看后视镜,后面的车子飞快的接近。所以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些速度,究竟是什么位置的探头拍下的?距离显示屏到底有多远?

IMG_5071

而另外的时候我在想的是,我走的路究竟限速多少?这个情况在三门峡到郑州路段尤为明显。这段路很明显是经过了拓宽改造,但是路牌等配套设置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限速变来变去,牌子上写着 100,电子屏上显示的却是 120,并且还有很多四车道却限速 80 的地方,这些牌子看起来像是 90 年代的产物。最关键的是,跟我的导航 App 上提示的限速值也不一样。不过据说,撞坏这一块牌子,就要赔好几千块钱。

在这 2000 多公里里面,我几乎是全程开着手机导航的,不是因为不认路,而是手机导航给我更多的安全感,比如上面说到的这些限速、测速信息。手机导航固然好,与之对应的是,高速公路的信息系统非常不完善,甚至是非常落后,这种感觉在上千公里的长途驾驶时尤其明显。信息的准确都做不到,更别说实时性以及流动性,非常没有安全感。

但是尽管高速路有这么多不完善的地方,仍然有人选择自驾出行,而且绝大部分车子的后悬挂都被压得扁扁的。它们满载着人和行李,这些车也许是跑在回家的路上,也许是跑在去旅游的路上。这些跑在高速路上的车,以及堵在高速路上的车,不知道他们的安全感又有多少。

高速公路满足了最基本的通行需求,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在长途驾车的时候,对信息的需求反而更强烈,这些却是高速公路没办法提供的。路牌、路标、限速牌,越来越满足不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2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