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汽车科技媒体记者,这次对「巴铁」的实地探访让我第一次有了「暗访」的感觉。
从北京站出发,坐两个小时的动车就到了北戴河。「巴铁 1 号」的出现,让这座小城成为全国舆论的中心,有人说它是创新,有人说它是纯粹骗钱的民科。
从北戴河高铁站出来,步行 15 分钟就到了富民路,这里是巴铁 1 号的测试地点。虽然巴铁 1 号在网上炒得火热,但现场却十分冷清,不少地方还在施工。
一次和巴铁的「近距离」接触
富民路是一条双向四车道的路,长度只有 1 公里左右。巴铁公司为了搞测试,把富民路的其中一段围了起来,现场原本的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还在「轨道」尽头搭了一个棚子,巴铁 1 号就停在下方。虽然车道变少了,但好在富民路车本来车就不多,对交通没太大影响。
巴铁公司为巴铁 1 号修了两个站台,分别位于轨道两端。从始发站到终点站,我步行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目测长度只有 300 米。
走到巴铁 1 号的终点站后,我看到站台上 LED 屏幕的几个大字「北戴河巴铁 1 号全球首测」,看到全球这两个字,我不禁为巴铁公司的市场部捏了把汗,因为这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槽点。
终点站附近就是巴铁 1 号的工棚,我到的时候已经用黑布遮了起来。连车都没拍到,这让我心凉了一半(回去不好和粉丝们交差啊)。但好在条幅还在,可以证明这块黑布后面真的是巴铁。
虽然车没拍到,但写报道得有插图。于是我就拿着单反一顿啪啪啪,这时候几个巴铁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我,招手叫我过去。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围栏里几个比我壮好几圈留着平头「大哥」模样的人,围栏外还有专门请的「保安」,看到他们不太高兴,我深觉情况不妙,但也不能拔腿就跑吧。
我走过去后,有了下面的对话:
一直守在围栏外的年轻「保安」说:「不能拍照不能拍照,别拍了啊!」
我问围栏里的工作人员:「能进去看看不?」答:「不能,里面在施工,比较危险。」
我:「巴铁啥时候能投入运营?会是在这里吗」答:「这个还不太确定」
我:「我看最近网上对你们质疑挺多啊!」答:「是啊…」
这时候正好来个一个大爷,骑着电动车带着孙女,操一口的本地口音问:「能给看看不?就站那看看,不进里边儿。」
答:「这个不行,因为里面在施工,比较危险。」这时候大爷的孙女一脸失望,催大爷快走。
巴铁公司的人基本都是三缄其口,谢绝参观、拍照,为了更全面了解当地居民对巴铁的看法,我又在路边找了几个居民聊了聊。
其实他们对巴铁的了解并不多,也不知道巴铁这家公司的背景。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这里的建设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有的人直接说它「不靠谱,不会坐」,有的人不好下结论。富民路的两侧就是普通的居民小区,如果不是特别留意,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普通工地而已。
实地探访完后,我认为所谓的「全球首测」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在测试环境方面,没有红绿灯、没有十字路口。其实我更愿意把巴铁 1 号看做是一台 1:1 模型,它由常州今创集团制造。巴铁 1 号的轨道上方没有电网,它只能依靠电池组+轮毂电机来驱动。其实只要你有钱,在常州这样的地方,连高达都能造出来。
一次「粗糙」的全球首测
这次全球首测,粗糙得不能再粗糙,实在是一次赶鸭子上架的行为。
首先,我们前面提到的「轨道」,我特别加了引号,因为我不知道它能不能称之为「轨道」。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两道水槽,这样的结构实在是很难保证不「脱轨」。其实他们的轨道造得很简单,先在地面上开比较宽的槽,再把下图中的较窄钢板放到凹槽中间,浇筑水泥就形成了两道凹槽。(下面三张图来自知乎某匿名用户)
其次,巴铁的驱动轮看起来更像是「橡胶轮」,依靠更小的辅助轮卡在两个凹槽里来保证方向。
第三,巴铁 1 号最大的槽点就是它的空调系统使用了普通家用机,不知道遥控器是拿在列车员手里还是司机手里。
关于这次巴铁的「路试」,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它就是个「样车」,完全不能说明它是一辆可以合法上路的「车」。作为一款轨道交通工具,要想合法上路它还得满足各种国家标准。
一个彻底的圈钱项目
网友们对巴铁的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部分人直接说它是「骗钱」的,属于绝对不靠谱的项目;一部分人提出了质疑,却又不敢下结论;另一部分人则本着鼓励国内创新的精神,十分支持巴铁。
其实大家提出的问题也比较集中,比如:「巴铁怎么拐弯?」、「超车时容易对下方小轿车司机造成错觉」、「超过 2 米的车辆如何通过」、「如何防范恐怖袭击」、「车身结构不合理」等等。
在此,我们不再一一讨论大家的问题,而是深挖一下「巴铁」这家公司的背景。
「巴铁」是华赢集团的一个项目,这是一家专门搞投资、理财的公司,已经为巴铁项目投了一部分钱。华赢集团的创始人是白志明,他还有一家公司叫做「天尔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实他同时也是巴铁公司的董事长。目前天尔投资公司正在销售「巴铁基金」,为巴铁项目输血。
三家公司都是同一个人在控制,所以巴铁最终还是落在了「吸引投资」这件事上。关于巴铁基金,华赢集团做了一份「巴铁项目投资推介报告」,画了一张超级大的饼,下面为你选取一些关于这张饼的细节描述(该报告内容来自「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
「基金规模 5000 万元到 1 亿元,认购金额为 100 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 12%」、「巴铁项目运营后,每辆车可获得政府补贴资金余额 2400 万元」、「…扣除最高成本投入 240 亿元,每个城市可创利润 1200 亿元毛利,5 个城市的毛利将高达 6000 亿元。」、「常规客运收入方面,…合计每年可创收 120 亿元。」
「如果条件允许,每个站台可以附加 600 辆电动出租车,一是方便快巴乘客,而是站台可以解决车位及充电问题,200 个站台可附带 12 万辆电动出租车(出租车车牌预计 60 万元,可争取政府免费送),每辆出租车每天创收 200 元,全年大约可以创收 70 亿元。」(内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看到巴铁如此光明的前景,我不禁觉得中国明年的 GDP 就要靠巴铁项目来拉动了。面对这样的项目,我们觉得政府部门不会傻到直接去投钱,所以巴铁的钱还是主要来自民间。
一个自相矛盾的商业模式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是对巴铁充满信心准备掏钱,那么我们还要告诉你,他们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
巴铁上千人的承载能力,就是为了满足大客量运输。然而对于现在的城市来说,要把巴铁加入到公共交通系统里面成本太大,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巴铁的下方空间只有 2 米,这就意味着很多车无法通过,要知道有的全尺寸 SUV 高度就达到了 2 米。所以如果把巴铁「硬塞」进一座城市,交通会更加拥堵。
如果一座新城市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巴铁的存在,搞定了巴铁和所有基建设施的冲突,最终巴铁真的落地了,它也会失败。因为新城市的人口数量,完全不能让巴铁收回成本。再做一种假设:把巴铁建在人少的地方不就好了?好吧,在人少的地方直接用公交车、BRT 就能解决问题,建巴铁有什么意义?
除了北戴河富民路小区的居民,巴铁的出现很难真正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种从里到外散发着不靠谱气息的项目,大家管好自己的钱包就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巴铁并不是一辆严格意义上的车,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座可以移动的公交站,这也不难怪他出生的位置-位于工业区里面而不是城市里面。也许他生来就是为了工业区出行准备的。当然枉然的给他上纲上线的加上什么意义都还为时过早,但我想首先不能把他定位于一个高科技产品,而是一种发散思维的产物。个人觉得,如果以造车的眼光来看,他极其的简陋,甚至让人不屑。但是如果我们将来的出行模式是这样的呢:未来公交没有展台设置,只有节点。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动态反应出巴铁的位置,你可以在地图上随心规划线路,巴铁的 ECU or something 极快的速度计算当前需求,并规划路线,离你最近的巴铁过来接到你后,通过巴铁之间的桥联装置-相当于让乘客换乘,形成不落地换乘,最后一次达到目的地。此时巴铁下面空间需要配合的是自动驾驶技术,不是为了解决立体通过的问题,而是充当在桥联两辆巴铁时,一般汽车的等候区。胡诌的有点多….
看图片爸铁钢架结构应该是造价极低,不知道真实造价公布出来会不会打脸,城轨一公里一个亿的造价相比应该可以算山寨版的出行体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