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驶向何方

· Jun 19, 2014

互联网改变世界,正如金融、医疗、教育、音乐等等行业一样,「互联网+传统行业」这个模式正在不断地颠覆这些行业,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当智能汽车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线,我却越来越不知道当我们在谈论智能汽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智能汽车?如何才能实现汽车的智能化?以及需要多久才能实现?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曾经给出过不同的答案,也许就在 Q&A 的过程中,智能汽车正在慢慢地向我们驶来。

在昨天的一个科技峰会上,除了不明觉厉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满天飞的会照相无人机,汽车行业作为「即将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之一,也在峰会上被大家讨论,GeekCar 观摩了这部分内容。好吧,在智能汽车还没自己开过来接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来听听有关单位,哦不,行业有关人物都是如何讨论这个累觉还爱的「智能汽车」的吧。

DSC05354

DSC05361

DSC05362

今天参加智能汽车话题讨论的有:汽车之家总裁李想,沃尔沃中国段毅,上海安吉星副总裁于洋,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

给「智能汽车」下个定义:

李想:「智能汽车的定义是『移动空间』,终极模式是不用开车」。

DSC05378

也许「汽车」这个概念在未来真的会回归它的本质:就是解决人从 A 点到 B 点的位移问题。从这点上看「移动空间」确实会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归属,未来也许汽车会以最极致的方式解决人们的需求。而眼下,让汽车跟互联网或外界相连,包括跟智能手机连接,则是智能汽车的入门级定义。

段毅:「从沃尔沃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关键词是『解放』」。

谷歌在前一段时间推出的萌翻了的自动驾驶原型车是不是跌破了你的眼球,而除了谷歌,传统汽车厂商沃尔沃也一直致力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前一段时间极客公园的张鹏也在瑞典亲身体验了一把自动驾驶。将碳基生命完全交付给一个以 80km/h 速度行驶的硅基生命,心理上的防线似乎很难突破,但沃尔沃正在努力实现这一切。他们所说的解放是两方面,其一是解放双手和人在汽车上的时间,「美国每个人一周五小时在开车,这五小时可以实现的社会价值还有很多」,这五个小时产生的机会成本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家庭和事业;其二是解放大脑,用自动驾驶的方式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问题。从不安全到绝对安全,自动驾驶的实现需要质的飞跃,沃尔沃试图从生态系统优化的方式解放更多的人。

如何实现智能汽车?

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实现「车联网」或者智能汽车的难度并不是很困难,问题是消费者并不一定会买账。从现阶段的问题来看,很尴尬的是车联网功能对用户汽车消费的影响力几乎为零。李想用电视遥控器举例:「小米和乐视只是改变了很多人的遥控器体验,汽车也是一样。」大部分车在人机交互设计方面都是工程师思维,并没有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他认为要想实现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车厂需要做好眼前的事情。而消费者不买账的根本原因是,用户不像汽车厂,会把自己车的人机交互系统与别的车厂进行专业性的对比,而是会和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及所有相似的设计对比。

而车厂需要解决的有两件事情:

1. 开车时的安全性

2. 开车时打发空闲时间

站在未来的角度想汽车产业,业内大佬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车厂拥有供车辆「行走」的基础技术与设备,保证驾驶安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严谨的工程,传统整车厂对于自己的技术比较自信,也掌握交通数据,把安全坚定地保留在自己的怀里。而解决开车时打发空闲时间的问题则是互联网企业最拿手的事情。这里面包括通讯的需求、地理位置的需求、音频服务等等,需要很快的迭代速度和丰富的互联数据以及完美的用户体验。车厂目前连倒车影像都做不好,更别提让他们呢去做这些体验了。对于整车厂来说,他们目前对于和第三方合作的看法,也没有特别大的是非分别。所以未来的趋势有可能会是一部分跟安全相关的核心留在车厂,另一部分可以开放。亦或者整车厂不愿意把电子数据和客户数据开放,那么未来很有可能是各个整车厂自己做自己的一套系统。


总之目前在车联网这一领域存在标准之争,车企是传统行业的代表,而互联网企业则扮演掠夺者的角色,未来只有双方保持进退平衡,这个行业才有可能健康的发展。不管是 Google、Tesla 还是 Volvo 都能看到汽车产业在面临着变化。也许我们现在只是揭开了智能汽车的冰山一角,在接下来的几年,车联网、智能汽车这些名词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但智能汽车何时才能来家门口接我们去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期待。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