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高级驾驶辅助」,沃尔沃是这么玩儿的

· Oct 05, 2016

「高级驾驶辅助」是一个有点魔性的词,包装的好一点可以叫「半自动驾驶」,但在有的人看来却只不过是定速巡航。

这就有点尴尬了,尤其是在特斯拉 Autopilot 接连发生几起事故之后——这套系统被认为是高级驾驶辅助的代表作品。

不过,如果摘下面具看本质,和 Autopilot 原理类似的辅助系统,几个豪华品牌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儿。今天要聊的是其中之一:沃尔沃。

他们前一阵上市了 2017 款的 XC90,其中最重要的更新就是 Pilot Assist 系统的升级。

年度改款=写一些代码

众所周知,在一辆车的销售周期里,有中期改款、年度改款这种概念,目的是为了保持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和新鲜度。中期改款在各方面的改进和变化都比较大,年度改款可能也会简单调整一下外观细节、增减一些配置。

但是这个 2017 款的 XC90 算是比较「奇葩」的一个。因为这次改款的重点不是硬件,功能的增加基本都在软件层面,主要就是 Pilot Assist。

借着这次更新,它升级到了 2.0 版本,和 S90/V90 上面所搭载的一样。在功能上,一方面是加入了大型动物识别系统,另一方面,把系统工作的速度区间扩大到了 15-130km/h。功能主要包括自适应续航、主动车道保持以及「排队」功能。

那么,硬件变了吗?关于从 PA1 更新到 PA2 到底是否涉及到传感器的更新,我看了一下论坛,有人说两个系统采用了不同版本的传感器,所以不能直接从老款升级上来,也有人说 2016 年 48 周之后生产的车型都可以升级。我倾向于沃尔沃没有对传感器做出变化。这个问题正在反馈给沃尔沃总部进行确认。屏幕快照 2016-10-05 下午9.44.14

如果硬件没有任何变化,其实这个「2017 款」的本质就和做了一次 OTA 更新差不多了。你可以理解为:「修改了一下系统设置,开放更多功能、更多权限」。

20160923_135337

特斯拉出事之后,沃尔沃怎么玩「自动驾驶」?

沃尔沃一向以安全著称,90 系车型上搭载的 Pilot Assist 驾驶辅助系统在市面上的量产车里又属于比较先进的。懂行的可能知道,实际上 Pilot Assist 所依赖的传感器硬件,和特斯拉的 Autopilot 没什么太大差异(单目摄像头、1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实现原理也大同小异。

所以问题来了:在特斯拉 Autopilot 出了死亡事故之后,沃尔沃 90 系车型上的这套系统,安全性怎么样?

很难想象类似特斯拉的那种事故发生在一个传统整车厂身上会是什么后果,所以无论如何像沃尔沃这种品牌不会把驾驶辅助系统做到那么激进。04-2017款XC90配备的城市安全系统能够智能识别行人、自行车和其他车辆

刚才提到,Pilot Assist 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主动车道保持和排队,前两者好理解,排队功能简单说就是在堵车、跟车的时候减轻一些人力驾驶的工作量。开启 Pilot Assist 之后,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 15 秒左右,车子会发出警告。

功能上不算复杂,看起来也比 Autopilot 更小心谨慎一些,比如沃尔沃就没加入自动变道功能。

沃尔沃的技术人员说,Pilot Assist 并没有过分突出某个传感器的作用,比如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有的场景下,会依赖摄像头多一些,有的场景下又会依赖毫米波雷达多一些,不同场景下的贡献各不相同。这和升级之前的 Autopilot 所采用的策略应该是有些差异的。从多传感器融合的角度看,理论上来说 Pilot Assist 的安全系数是相对更高的。

Pilot Assist 2.0 新增加了一个大型动物识别的功能,这个应该在北欧很实用。原理也很有意思,在用摄像头进行识别的同时,还用到了加强型的红外探测技术。这和行人识别的工作原理还不太一样。15744580946269460839

总体来说,沃尔沃对待这种驾驶辅助的态度还是挺谨慎的,从 PA1 到 PA2,升级的功能看似不多,但是例如工作时速区间的提升(车道保持从 50km/h 提升到 130km/h),如果严谨的看,应该是需要大量的测试、验证做支撑,然后才能落地到产品上的。对于传统车厂来说,循序渐进、小幅迭代才是他们的原则。

他们的做法是一点点的去开放基于现有传感器所能实现的功能,而特斯拉的做法是尽可能的「榨干」传感器的潜力,一次性的推给用户。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思路。20160923_143117

最后提醒一句:因为沃尔沃自带「安全光环」,所以在你驾驶一辆 XC90 的时候,可能会下意识的对它的驾驶辅助系统更放心一些,不过,特斯拉 Autopilot 的那些车祸案例建议你也多关注一下,以便了解类似的系统在某些特殊场景下的局限性。

如果你需要看 XC90 车型的体验报告,请 点击这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2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