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系统与技术部高级副总裁:如何看待自动驾驶?

· Jun 27, 2018

在 CES Asia 期间,GeekCar 除了对大陆展台进行参观,并且进行了深度解读之外 ,还和其余几家媒体一起,跟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系统与技术部高级副总裁 Ralph Lauxmann 聊了聊大陆对于自动驾驶的进展和理解。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速记整理,GeekCar 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修改。

:这个问题关于 V2X,请介绍一下大陆关于 V2X 技术量产的进程,以及在安全性方面的具体措施?

Ralph Lauxmann:先来谈一谈未来的量产。在这里,涉及到两类技术。一个是基于 4G 的蜂窝技术, 还有一项是 DSRC 技术。总而言之,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两项技术都可行,而且我们随时都可以进行量产。

这里也涉及到安全协议,可以确保在发送信息的时候,以及在接收的时候进行安全验证。对于自动化驾驶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实现交叉验证。比如说地图信息,或者是在视距以外的街角,看不到的刮擦,这样的信息无法进行交叉验证。

总之,在通讯机制上是安全的。但在信息层面,比如说收到一项信息之后,你要进行车辆的操作(比如说踩刹车),这个就会涉及到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问题。到了 5G 时代,蜂窝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很好的可靠性和时延。信息的传输也可以有这两种标准分别来进行传输。我觉得以后可以在环境模型当中,可以先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再根据信息进行操作措施,比如说制动或者是加速。

:这次我在展台看到了一整套电驱动的解决方案,但是其中的样品好像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但欧洲的展品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未来怎么看待这类偏前沿的技术,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未来发展?

Ralph Lauxmann:讲到充电,我觉得现在的电驱动,可以通过标准的充电站,比如说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充电。这次我们在展台展出的就是针对有线充电的 AllCharge 技术。从技术储备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具备以及正在进行研发无线充电的技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对标准化的技术进行优化,确保标准的充电技术可以快速地部署,并且满足电动车在充电上的紧迫需求,这也涉及到充电的可靠性。

电动出行的需求非常大,而标准充电技术,还是有不断改善的余地。完成优化之后,无线充电就开始有用武之地了。同时讲到自动化驾驶,如果使无线充电能够发挥它的效用的话,必须确保被充电的车要能够行驶在固定的路线上,而且要准备地行驶在下方已经部署了嵌入式充电设备的路面。这就要求车辆必须要有很好的芯片技术。如果是标准的 GPS 或者是导航技术,定位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是自动化驾驶车辆的话,则更容易去部署无线充电。毕竟对于无人驾驶车来说,不可能有人去用有线的方式插上插头进行充电,这让无线充电的场景显得更加迫切。

:如果要实现自动化驾驶,对系统架构设计会有很大的挑战。请具体介绍从 ADAS 到自动化驾驶,整个系统具体有哪些挑战以及如何解决?

Ralph Lauxmann:我们不妨来看看现有的电子电气架构,有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雷达传感器、近距的雷达传感器以及后视摄像头,是标准体系上使用到的摄像头,都会由 ECU 来进行管理。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各自属于独立的系统并且都有对应 ECU,之后需要进行数据融合。

如果是由摄像头进行物体识别的话,其他传感器也必须通过数据采集进行交叉验证。对于物体的提前识别需要有数据交叉的验证。不管是雷达还是摄像头,都必须要有更多的数据量。这些数据汇集到 ECU,在使用多处理器架构,最终可以得到多方位的环境模型。如果传感器足够好,数据质量也会更好。当计算力足够强(比如说较强的 ECU),就可以使得环境模型更加高效。

但是要实现高可靠性、更加安全,那么比如说物体比较小的时候,必须要能及时进行判定,并且要快速地识别之后及时进行响应。公众的认可取决于系统和产品的可靠性。乘客如果感受足够好的话,认可度也会高很多。

:您提到了自动化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零事故。但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也看到了很多与自动化驾驶相关的一些安全问题,比如说撞车,或者是一些事故。大陆集团对这个有什么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驾驶安全性,最终实现零事故的愿景?

Ralph Lauxmann:这里的关键就是环境模型必须要足够全面和丰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信息都要进行捕捉并且融合。这才能够使得车辆更好的进行反应,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事故。

事故的降低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开始不断地增加安全成分,这个过程当然依赖于路上有更多的自动化驾驶的车。如果只有 10%~20%的自动化驾驶的车在路上跑,这和将来全部实现自动化驾驶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既是技术问题,还有道路中自动化驾驶的车辆数量的比例问题。

另外,现在道路交通上很多有人驾驶的车,防御性驾驶的成分非常高。所以自动化驾驶的车,将来如果能够和人一样进行防御性的驾驶,预见各种情况(各种可能的紧急的事件),都和自动化驾驶有关。

:对于大陆底盘与安全事业部来说,未来的产品创新点将集中在哪些方面?

Ralph Lauxmann:底盘和安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所有的工作都在有序推进。比如说一个技术来推动自动化驾驶的话,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创新,包括乘客安全性、新的保险带的系统、座椅系统,都必须要有新的创新。

比如说在道路上,有一个洞或者坑,也是自动化驾驶不安全的因素。如果是在刹车时,有人站着、有人坐着、有人系着安全带、有的没系,造成人员的伤害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和避免的情况,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我们要有新的技术,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乘客的安全,安全基础上再打造舒适性,让出行更舒适。

我们所有的产品必须呼应我们新的汽车架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比如说新的刹车系统必须适应新类型的车,不一定是无人驾驶的车,包括新一代汽车,都必须要有这种新的刹车装置。新车上会有一系列的新的技术创新,使得整个出行以及乘坐体验更为舒适。

问: 有些企业把无人驾驶完全看作是取代人的一种出行方式,比如说谷歌的自动化驾驶,把方向盘、刹车踏板给取消了。而有些公司,像丰田把自动化驾驶看作是一个辅助系统,为这个司机提供辅助的自动化功能,你认为是取代还是辅助?

Ralph Lauxmann:像谷歌这样的公司的确是先锋型的企业。除了这些企业之外,还有一些像丰田、宝马这样的传统车企,他们希望能够增加车辆的安全性、驾乘的安全性,所采用的是演进式方式。一方面,他们公司内部有些部门是在做革命性、颠覆性的创新。但是这些车企主要的研发工作,还是放在引入一些使得现有出行、驾乘能够更为安全的技术。针对大众出行的相关技术是传统车企的重点,他们做的就是演进性的变化。这和谷歌的思路是有些不一样的。大型的传统车企也做了革新性的产品,比如说没有方向盘的、类似谷歌的车也进行了路试,这些车需要公众更高的接受度。但他们现在的重点,还是给现有司机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你支持革命还是演进的技术路线?

Ralph Lauxmann:我没听说过这个说法。我们跟丰田沟通的时候,他们经常说自动化驾驶是一个愿景,最终希望能够取代人。但是他们同时也说无人驾驶和降低事故率是直接相关的,他们把自动化驾驶作为辅助功能,降低出行的事故率、帮助司机减少事故,在特定情形下把驾驶交给车辆,同时也有反向的功能。他们认为自动化驾驶并不是独当一面,而是当做一个助手。他们可能没有这么确切的说,是把自动化驾驶当做一个辅助,用于提高安全性。这是我个人对于丰田这个看法的解读。在很多会议上,我们和丰田进行公开的讨论,他们的观点更倾向于我的解读。

:英伟达和大陆也在合作,比如说 L2 到 L5 的合作,也用到了英伟达的平台。在 L2 的这个平台上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把地图数据看做很重要的思路,每个季度搜集一些信息和数据。大陆怎么看待 GM 的 Super Curise 的做法,你们会不会搜集很多地图数据来打造高清地图?

Ralph Lauxmann:我们深信地图数据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自动化驾驶没有办法实现。所以,我们入股了地图公司 Here,收购了其少量的股份,用来了解任何和路况相关的数据。通过对 Here 的收购,我们所有使用 Here 地图的车辆,会把路况数据传输到 Here 的后台,来不断地更新地图数据。这个具体的路径是通过主机厂和 Here 之间的合作,通过主机厂的车采集的数据,传输到 Here 的后台,来实现地图更新。我们也正在和百度进行合作,自动化驾驶往前推进的话,大陆也会利用到百度的地图数据。

问:GM 的 Super Curise 有对于司机注意力分散的警告预警,司机驾车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集中心思在开车的话,系统会进行警告。大陆有没有开发类似的功能?

Ralph Lauxmann: 我们有司机的监控系统,并且已经投入量产。首先,我们需要探讨司机分散注意力的情况,会有一些迹象告诉我们司机现在有一点走神。同时,我们把这方面的经验给到了主机厂,并且放到了量产车里面。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司机监控系统的话,车里面、特别是无人驾驶的车里面的乘客,没法保证他们的安全。因为你必须要了解这个,你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去监控,通过驾驶舱里面的散发着热量的人体的移动、动作、姿态等数据,来判别司机是不是在分心。所以我们要有监控,同时还有解读的功能,来判断司机是否分心。

:大数据现在是很流行的概念,大数据也给到很多企业利润源,去跟踪一些比如说司机的这些行为,把数据货币化,通过把这些数据发现的一些洞察卖给其他公司。大陆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Ralph Lauxmann: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我们也会考虑。汽车是闭环系统,并不是说车里面任何一个部件都往外传输信息的,要有很多的法规要遵守,OEM 也规定了你对这些内嵌的部件能做什么。今天的情况是,数据的拥有者是 OEM 以及司机。这是一个契约,买车的时候已经界定了司机的行为数据到底属于谁。大陆这种一级供应商并不拥有这种数据。不过在制动系统等某些设备的使用上,相关的一些数据可以发送给主机厂,主机厂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动系统的优化,但这不是说数据直接发送给我们。

另外,大数据与 AI 也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通过大数据,我们也可以对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进行训练,这是数据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用于人工智能的训练。

:具体谈一谈大陆的 AI 是怎样的一种能力,大概的团队规模?

Ralph Lauxmann:识别的算法不仅仅是摄像头,还包括雷达的传感器等等。举例来说,识别的图像必须要确保在任何一个时刻,例如弱光情况下,也能进行可靠识别,这个时候不能只靠摄像头了,必须也要有别的传感器。

目前为止,工程师非常注重机器学习方面,根据环境信息的搜集来进行验证。如果车主或驾驶员没有输入操作指令的话,必须要依靠机器学习来帮助确保行车的安全。因此在图像识别、动作捕捉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工程师。

我们目前在全球有几百位工程师从事相关的研发。比如说在布达佩斯我们有一个人工智能中心,主要研究的是 ADAS 系统的算法。但是如果是在机器学习算法,或者是深度学习或者是早期的自学习方面,可能就不便再去展开了。

另外,第三方合作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比如说像牛津大学,与我们就有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信息公司,认为交通的模式和用户的习惯,与欧美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大陆来说,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进行定制或者是调整?

Ralph Lauxmann:我们会有一个自动化驾驶的平台,而且我们会捕捉不同市场的需求。包括欧美、亚洲,包括日本或者是中国,将这些需求汇集在一起,进行自动化驾驶的技术的开发。

还有在地图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图商。从软件的内核角度上,要确保全球通用。另外,我们必须确保系统的高度可靠性,哪怕不同地区使用到不同的图商。

如果能够在系统上完成认证,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对这个系统进行大量定制化。比如说当你的系统要用于其他的市场,或者是你要面对的是不同主机厂,这时你可以确保,当系统内核足够强时,就不需要做大量的定制化。这对我们来讲,也可以省下一大笔开支。

一次做好,一次做对,使得它的可重复适用性加强,这是大陆的路线。

问: 是不是说用硬件去适合不同的软件和算法,包括像 ADAS 和自动化驾驶。软件会是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吗?

Ralph Lauxmann:如果是无人驾驶的话,环境模型必须要高度准确。如果比如说并线、插队比较多,确实会影响到整体的交通效率。安全的无人驾驶必须也要求有一定的前提,就是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别是有人驾驶车的驾驶行为,必须要有可预见性,或者说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在驾驶行为上,也需要社会进行一定的调整。

:刚才讲到了架构的复杂性,你觉得汽车行业会不会出现类似于像 autosar 这样的标准化架构?

Ralph Lauxmann:我觉得完全是可行的,并且是必须的。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化之后,我们才能确保其在全球更大的区域中达到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你要推进自动化驾驶,就需要保证其安全性。举例来说,对于三级自动化驾驶,需要在中国的路况,或者是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的路况当中都必须确保有相同的安全性。所以标准化的架构可以保证跨越不同的市场时,仍旧可以实现类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所以在架构上,我们整个行业,特别是一级供应商和主机厂必须要并肩去探索,推动更为标准化的架构。特别是讲到 CATARC,CATARC 的平台上我们会经常谈到标准化的畅想,如何使所有的部件,可以更加可靠。中国也非常注重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如果有一个标准化架构的话,也可以帮助主管部门更快实现道路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

通过 Ralph 的采访,我们明显的感受到 Tier 1 对自动驾驶的软件相关已经越来越重视了。另外他们也在尽全力加快自己自动驾驶产品的研发迭代速度,以应对目前车厂日渐严苛的需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17

2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