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车展因为新冠肺炎取消,让不少新车的发布由线下转为了线上,其中就包括了我最感兴趣的一款车:宝马 i4。在慕尼黑德国总部,经过短短 15 分钟的视频发布,它终于来了。
确切的说,它叫 Concept i4 ,目前仍是一辆概念车。但是相比 2017 年的那台 BMW i Vision Dynamics Concept,Concept i4 不管是从名字还是内外设计上,都更接近量产了。
自 2011 年发布 i3、i8 之后,时隔 9 年,我们又看到了宝马在 i 系列上的新动作。
这种感觉,就像拖更许久的「GeekCar 叨逼叨」,终于又上线了新节目……
在各种场合,我都毫不掩饰对 i 系列的喜爱,那么这次的 i4,又该如何看待?
i4 的基本盘
15 分钟的发布会,信息量不大,但关键信息都在:
采用宝马第五代 eDrive 电驱技术;
WLTP 工况续航 600km;
电池组容量 80kWh;
电池组重量约 550kg;
最大功率 390kW/530 马力;
百公里加速 4 秒。
够硬核吗?在 2020 年,这个数据算是拿得出手的。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宝马的「第五代 eDrive 电驱技术」,它会首先在纯电动 SUV iX3 上使用,紧接着就是 i4。更高的集成度、更高的电驱动效率是它的特点。
电池组重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i4 的 80 度电池包,重约 550kg。我们可以做个对比:Model 3 长续航版电池容量和它近似(实际可用 75 度电),重约 480kg,而保时捷 Taycan 的 93 度电池组,重约 630kg。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i4 的设计思路是要兼顾性能和续航的。在市面上,很少能见到在这两方面都很硬核的电动车,除了三电技术超强的特斯拉。所以从 i4 的 600km 续航、4 秒加速来看,宝马第五代 eDrive 电驱技术有点儿东西。
宝马之所以在电驱动技术上发力,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现阶段,除了 i3 之外,他们再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纯电动平台,所以只能基于现有平台做纯电动车。基于 X3 打造的 iX3 就是最好的例子。而 i4,则是基于现款 3、5、7 等车型的 CLAR 平台的。
所以,要保证新车的电动性能,就只能从高效的电驱动技术着手,来弥补基于共享平台打造电动车的先天不足。
i4 概念车的外观内饰
很明显,i4 概念车是典型的后驱车比例。它有着短前悬、长后悬,从侧面看,很像宝马 3 系 GT 和宝马 4 系四门版的结合体。
当然最大的争议还是这两只大鼻孔。去年 4 系概念车发布时就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次的 i4,则是首先用上突破性鼻孔的新车。我在微博上做了个调查,有 80%的人不喜欢这个设计。
从理性角度来说,此前的双肾格栅,某种意义上已经「锁死」了宝马在前脸设计上的想象力,相比奥迪的大嘴格栅,这种限制要明显得多。所以,突破双肾格局是早晚的事儿,X5、X7 已经露出端倪,只不过,我们都没想到,变化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大。
哪个男孩儿不喜欢大呢?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这套内饰,看起来干净、整洁。它的整体布局其实很像 3 系,但最大的不同是屏幕布局。仪表盘和中控屏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曲面,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抄袭奔驰」。
看起来确实异曲同工,但如果我们把 i3 的屏幕设计拿出来看,会发现 i4 和它也有延续性。简单来说,就是把 i3 上那个无帽檐的小仪表屏放大,然后和中控屏相连。
(宝马 i3 内饰)
那么奔驰在干什么?模仿特斯拉啊……
(全新奔驰 S 级内饰泄露图)
我比较喜欢 i4 中控屏和仪表台相连的那个小支脚,这是沿袭自 iNEXT 概念车的设计,让我想起家里的电视底座。
其实 iNEXT 概念车的内饰就已经开始有一股家居味儿了,i4 能够继承这种风格,让人欣慰。
(宝马 Vision iNEXT 内饰)
至于 i4 后排地板中央的隆起,证明了它并非来源于纯电平台的事实。
i4 的量产还原度
既然这次发布的是概念车,那么问题来了:最终量产版 i4,能多大程度保留今天这台概念车的元素?
我的判断是,高度还原。
三电层面,今天公布的数据在量产时应该出入不大了。宝马既然能给出电池组容量和重量的精确数据,也就意味着量产版 i4 的三电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不可能再有重大改变。
但现在不确定的是,量产版 i4 是否会提供多种动力和续航版本。从同行们的做法来看,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600km 续航和 4 秒加速,可能会是某种长续航版或性能版的数据。
那么外观和内饰呢?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i4 从概念到量产的信息披露过程,很像当初的 i3 和 i8。
(EfficientDynamics Concept)
早在 2009 年,宝马发布了一款名为「EfficientDynamics Concept」的概念车,这就是 i8 最早的雏形。两年之后的法兰克福车展上,i 系列的两款产品被最终确定,命名为 i3 和 i8,同时,i3 Concept 和 i8 Concept 发布,第二年的洛杉矶车展上,宝马又带来了更接近量产的 i3 Coupe Concept 和 i8 Spyder Concept。
(i3 Coupe Concept)
(i8 Spyder Concept)
而 i4 呢?2017 年的法兰克福车展,「BMW i Vision Dynamics Concept」概念车发布,这也是宝马第一次把四门纯电轿跑车的产品计划向外界展示,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家还在猜测它量产时到底叫 i4 还是 i5。
(BMW i Vision Dynamics Concept)
宝马在去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发布了 4 系概念车。现在回过头来看,i4 概念车高度集成了那台车的设计元素,甚至也可以通过它,看到未来的 4 系和 M4 的造型风格。
(BMW 4 series concept)
i3 和 i8 在 2013 年正式量产。结果大家都清楚,宝马几乎是把概念车原封不动量产了出来。有了它们的先例,量产版 i4 对概念车的还原度很值得期待。
另外如果仔细看官方图片也会发现,这辆 i4 概念车的很多元素并没有那么天马行空。最明显的证据应该是中央扶手区的控制区,这部分几乎和最新一代的宝马车没什么区别。
换个角度来看,惊为天人的 i3 和 i8,已经给 i 系列打下了激进和先锋的标签。身为这个系列最新车型的 i4,要是扔掉这个标签,就有点太过可惜。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似乎不是 BMW i 的做事风格。
i4:Make BWM i Great again?
宝马的 i 计划,可以称得上是「一言难尽」。就像上面说的,i3 和 i8 极为激进和先锋,尤其是 i3,不仅是纯电平台产物,而且在材料、生产等方面引领了行业,但从产品规划层面来说,i3 没有权衡好成本、产品定位、用户需求等问题。虽然上市 7 年来卖出了 16.5 万台,但在电动车市场开始日渐火热、特斯拉独领风骚的当下,宝马却迟迟没有拿出有竞争力的新车。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就是大家对它的评价。
到了今年,iX3 在沈阳量产在即,i4 概念车也发布了,拖更已久的 up 主宝马,终于「失踪人口回归」。
我们不如分析一下,看起来不怎么成功的 i3 和 i8,到底给宝马带来了什么。
是十多万台的销量吗?显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宝马 i 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这还要追溯到 2007 年。
关键点有两个:首先,那一年,宝马集团的新车销量业绩一片大好,实现历史新高。
其次,一些车企开始着手研发电动汽车。
宝马 i 项目负责人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过两段话,很有价值:
「宝马的技术开发团队专注于内燃机已有近 50 年的历史,管理层和开发人员都处于舒适区,电动汽车对开发团队而言是全新的,基本没有太多经验;而宝马在内燃机方面的战略优势会给集团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因此,宝马集团董事会决定创建一个完全独立的业务部门,它被允许跳出集团现有的组织框架去思考一些新的东西。」
「与其说这个部门是去量产一个产品,还不如说是就生产的流程、设计的过程、销售、售后服务,包括分销,在整个这条线上面的理念进行的创新。」
现在来看,在 2007 年,Project i 就相当于一个「造车新势力」。为什么 i3 和 i8 那么不合常理?从上面这两段解释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但太过激进也是 i 计划的问题所在。抱着一种「我不在乎输赢,我就是认真」的情怀去造车,它在商业层面的回报就可想而知了。
但你不能否认的是,i3 和 i8 带给人们的震撼,直到现在依然存在。用两款车就树立起 BMW i 极为鲜明的品牌形象,也算是另一种回报。
相比起 iX3,i4 显然更值得期待。毕竟,这是一款电动轿车,是目前奥迪和奔驰都还没有触碰到的领域,却又刚好可以和 Model 3 针锋相对。而从产品本身来看,i4 也必然比 iX3 有更多的新鲜元素。
我愿意把 i4 看成是继 i3 和 i8 之后,BMW i 的又一款重量级新车。而更值得期待的,则是明年推出的 iNEXT 的量产版。
i4 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要带着宝马,走进这个不能错过的电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