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汽车用「几何+」建了个群聊,群主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 Apr 16, 2020

4 月 10 日,吉利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几何汽车推出了「几何+」平台。吉利集团副总裁冯擎峰还发布了一封颇为感性的公开信对它加以解释。

许久没有搞事情的几何品牌这次想干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聊聊。

「几何+」是什么?

要想看清这个「几何+」平台,首先得从冯擎峰的公开信里找线索。

在公开信里,冯擎峰把「几何+」定义为「全球首个科技出行创意共享站」。

整个公开信,值得关注的有如下几个信息点:

1. 吉利将依托吉利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五大造型中心的技术资源,超 2 万名研发人才与工程师资源,整合吉利控股集团全球化的产业链资源,开放几何在出行科技领域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资源,以开源的技术聚拢科技出行生态伙伴、产业上下游、产学研技术大牛、互联网创投圈的「火眼金睛」、创意人才、用户,打造一个超级「汽车梦工厂」。

2.「几何+」要打破汽车研发、科技、创投和设计的边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创意。它将成为行业第一开放共享平台,出行科技领域的超级接口,孵化超级应用,驱动产业创新和跨界融合。

3.「几何+」是一个装载创意的平台、一个能够助力梦想的创投计划、一个聚集科技出行朋友的社群。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就是「平台」、「开放」、「跨界」。

这几个关键词,在行业里其实并不算什么太新的概念,但是作为吉利汽车旗下的首个纯电品牌,推出一个主打这些元素的平台,其用意还是值得关注。

「几何+」想做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几何+」平台,并不是像大众 MEB、丰田 TNGA 那样的实体整车平台。如果朝着那个方向去理解「几何+」,就完全错了。

至于「开放」,其实是双向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几何打算把自己在电动、智能、网联等层面的技术资源加以开放。这可能会让你联想到当初特斯拉向行业开放三电专利的事儿,但个人理解,这二者可能还是有些不同。特斯拉的用意,是希望大家都来以他们建立的一套标准造电动车,进而把市场蛋糕做大,最终自己在从中受益;而「几何+」开放技术资源,应该是为了聚集各方面资源和人才而服务的。在整车厂惯常的造车模式里,要真正做到「开放」非常难,大多都是在「闭门造车」。比如,我们以媒体的角度向车企询问一些产品的技术细节,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含糊其辞甚至避而不谈。「几何+」或许想改变这样的现状,以开放透明的姿态面对各方。

其实我们可以把「几何+」平台理解为一个微信群。在这个由几何牵头的群里,群成员「成分复杂」,可能有几何的研发工程师、技术大牛、资深产品经理、设计师、几何品牌粉丝,甚至是意向用户。

当把这些人拉到同一个群里,会发生什么?其实类似的事情已经在 GeekCar 自己运营的电动车社群里发生了:我们的社群里,有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经理、公关负责人、电动车车主、品牌销售顾问、电动车 KOL 等等,我们每天针对电动车碰撞出大量的想法,其中一些关于产品的修改意见,甚至直接被相关厂商所采纳。

而在我们另一个专门面向汽车智能化的微信群里,有来自整车厂、供应商、创业公司的几百号人,这些人聚在一起,不仅对行业新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碰撞出了不少合作项目,某些资源的对接也变得更加方便。

我想,这样的社群效果,应该正是几何+平台想要的。

几何推出这个平台,应该也是缘于他们意识到了智能电动车从研发到市场全流程里的种种痛点。

智能电动车是一个全新的品类,从三电技术到智能网联甚至自动驾驶,如果单凭车企自己去摸索、研发,虽然也能把事情做成,但做出的产品是否能达到行业领先、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都不好说。面对智能电动车的研发,车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闭门造车」的模式。事实上,甚至某些资深电动车用户,都要比车企的工程师、产品经理更 make sense……

我注意到「几何+」的计划里也提到了让用户参与进来的想法,如果真的能和用户直接良性互动起来,会让几何更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而基于 OTA 技术,用户也能不断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反馈,然后车企加以改进迭代(主要是在软件层面),在造车新势力里,蔚来和理想在这方面都已经树立了正面典型。

而当几何品牌真的把以上这些设想都变成现实,那么这个品牌的气质和形象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根据我的观察,智能电动车消费者普遍对那些更愿意倾听用户声音、和用户沟通更紧密的品牌更有好感。几何能成为传统车企阵营里最接近「造车新势力」的那个品牌吗?我很期待。

毕竟,在我看来,从品牌调性到产品形态,几何其实都已经足够创新了。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AQ3I0739-M WechatIMG445-M

(几何品牌的首款产品几何 A)
5

(第二款产品几何 C 渲染图)

1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