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脑洞是出了名的大,而这次,他真的要在脑袋上开个洞了。
上周,马斯克的脑机公司 Neuralink 对外展示了研发中的脑机交互设备。
通过特制的手术机器人,大脑可以被植入硬币大小的脑机芯片,就能感应温度气压、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支持远程数据无线传输,每次无线充电之后能够使用一天。
根据马斯克的介绍,这块芯片被替换成头骨的一部分之后,将有助于人类恢复肢体功能,并有助于治疗脑外伤、抑郁症以及帕金森等脑部疾病。
在发布会上,马斯克也展示了植入芯片的实验小猪,成功预测了实验体的四肢运动步伐。
作为同属于马斯克的公司,自然有人会把特斯拉和 Neuralink 联系在一起。在采访中,马斯克也透露未来通过脑机,人可以利用意念操控特斯拉。
在社交网络上,也有一批媒体开始渲染脑控开车等等的新闻,仿佛我们很快就可以通过意念开车,彻底解放手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脑机的历史不算短
脑机和车的故事早就开始了。而人类研究脑机设备,也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
1973 年,第一台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就已经被研发出来。在过去几十年的研发中,非侵入式的脑机是主流的路线。这种设备的优缺点都相对明显:优点在于不需要破坏人脑结构,更安全;缺点则是可读取的数据简单,无法进行深度的探索。
目前来看,非侵入式的脑机设备已经有了很多落地的探索,包括用意念控制各种设备等等,都有了实际的应用。例如在残障人士的康复中,脑机设备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很多商业公司都已经对脑机设备进行了商业化,只要有钱都能买到。
而在汽车领域,用意念开车这件事也并不新鲜。
2011 年,就有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发明了脑控汽车,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进行转向和加减速的命令。2015 年,南开大学和长城汽车就联合研发了脑控汽车的 demo,GeekCar 也进行过实地的体验。在 2018 年的 CES 上,日产则展示过基于脑机辅助用户驾驶的 B2V 设备,能提前感知到驾驶者大脑波动,提前辅助车辆执行对应动作。
在原理上,脑控汽车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分成三个步骤。
当人类大脑活动时,神经元的离子电流会产生电压波动。而通过脑机设备可以读取到人脑的电波。在这之后,人类通过算法把脑电波「翻译」成通用的电信号。最终,只要通过设备把最终得出的信号输入到车里,当输入的信号和车辆预设的信号吻合,之后车辆就可以根据人脑的信息完成对应操作。
而对于人脑信号的编译,目前主要通过的深度学习来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脑电波信号,目前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换句话说,只要通过脑机设备,又有相关执行能力的硬件,脑机控制并非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在国外,就有 00 后通过购买成熟的脑机设备,自己编写代码最终成功通过意念遥控玩具汽车。
脑机开车不现实
但不得不承认,通过非侵入式设备能读取的脑电波相对简单,控制的精度和效率都非常有限。特别是人脑又是多任务处理的工作模式,并且每个人大脑都有区别,所以产生的数据会非常复杂。
脑控开车离真的量产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事实上,这种情况也不会随着侵入式设备的普及而改变。
虽然由于和人脑结合的深度更深,并且应用了更高精度的检测方式,侵入式设备能读取的脑电波数据远高于非侵入式设备。
但人脑神经系统非常复杂,拥有数十亿个神经元。与之相比,侵入式设备的读取能力还是非常初级(Neuralink 的设备拥有 1024 路连接),可感知的数据有限。其次,即便是信息读取之后,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编译的工作量也非常巨大。
在目前的技术下,人类很难掌握人脑信息的解码和编码技术。这也是整个行业都认为脑科学即便在下个世纪,也依然是前沿科技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是我们能够顺利的编译出人脑的电波数据,但依然无法通过同样的路径,反向向人脑输入信息,人来还是需要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
也就是说,即便人类能够通过意念,准确高效的控制车辆的各种行为。但人和车的结合依然是单向的。特别是随着汽车的智能化,自动驾驶技术的加入使汽车的执行能力、感知能力都有飞跃式的提升。但车辆的数据无法通过同一个路径回传到人脑。人脑的判断依据,依然是视觉、听觉等等感官信息。
一旦无法形成闭环,信息处理的效率就很难敌过现有的计算平台。毕竟在单纯的算力上,机器和人相比有巨大的优势,让人脑处理这类信息真的是吃力不讨好。
而在一些特定领域,例如残障人士出行的场景,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之后,脑控汽车的优势又在哪呢? 车辆对大脑活动的感知,其实可以作为驾驶场景下的辅助功能,提供更好使用体验。
在车内的交互中,如果用意识来召唤出所需要的服务,那么在体验上显然会比语音或者触控等方式来的更自然。当然,这只是一些想象空间,真的要实现可能还有非常遥远的路要走。从这个角度看,相比驾驶这件事,意念召唤特斯拉反而更实际且可落地。
那些期待意念开车的人,可能只是对黑科技有发自内心的向往。在实际应用领域,这绝非主流方案。目前的大量研究,更多的是通过不同场景来探索人脑的秘密。
还是让脑控开车这种技术,留给科幻电影吧。
3 responses to “用意念操控汽车?这事儿挺扯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