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定义智能座舱时,除了车机系统,还能谈什么?

· Oct 22, 2020

时至今日,当我们谈论智能座舱时,重点还常常放在车机系统上。

之所以会这样我猜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从开发的角度来说,解决一块屏幕的问题,总比解决整车电子电器架构的问题简单,所以车机系统往往是最先被改变的。二是因为车载大屏想象空间太大,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太多,又太容易出错被用户吐槽,所以这种热烈讨论的现象造成了一种假象:用户热衷于车机系统,用户亟需大屏。

但一番热闹后我们冷静下来,回到问题的本质,会发现在智能座舱这个话题上,我们还需要更多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当我们定义智能座舱时,除了车机系统,还能谈什么。

1/创造车内新的生活方式

曾经的座舱,出于硬件和材料的限制,功能更多依托出行工具的属性来开展。但随着科技与座舱融合,车内外搭载了更多传感器,这就让整车有了看、听、嗅和思考的能力,这时座舱就有了更多想象力。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是,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满足需求,还要创造需求。所以未来智能座舱需要依托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创新的场景需求,以及科技背景下的全新生活方式。

比如特斯拉依托车外的传感器,推出「哨兵模式」,降低了车辆损坏或被偷盗的风险;特斯拉依托控制车内硬件,推出「狗狗模式」,解决了以往车内闷死生命的悲剧问题;

狗狗

同理小鹏汽车推出「冥想模式」,让座舱不只是行车工具,更是小憩空间;广汽新能源埃安 V 推出「暴雨模式」「节能模式」,能够快速解决用户当前的困扰;上汽荣威 iMAX8 通过一个可以来回穿梭的小水吧,给 MPV 这种车型的一二排乘客交互带来了新的灵感……

截屏2020-10-21下午6.02.32

另外,随着车内应用生态和用户数据越来越多,依托大数据、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预判用户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这种其实也是对车内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比如周一早上启动车辆时,语音助手主动提醒你下午两点在某地你与某人有一场会议;晚上回家停车熄火时,语音助手提醒你后备箱有快递别忘了拿;当你周六徘徊在道路上,前挡风会以 AR 的形式为你推荐附近的 live house 演出、狼人杀、展览或者美食、景点等等。

4121603274595_.pic_hd

因此,针对座舱的属性和用户需求,依托科技和数字化的力量,创造更新的车内生活方式,是未来我们定义智能座舱的一种方向。

2/营造独特的座舱氛围

上面一点我们强调,要依托科技手段定义智能座舱,但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堆科技配置。座舱氛围需要一个主题,科技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是一种方式,座舱内的其他要素也要认真考量。所以我们更要思考整车内外饰的设计,要细节到线条、材料、灯光等等。

以往的座舱有自己营造氛围的方式。比如保时捷车上的圈速器,代表了它对纯粹性能的追求:大众迈腾车里的一块表,是身份和仪式感一种表达;宝马的旋钮,均匀有节奏的阻尼感彰显了可玩性和品质感。

4131603274733_.pic_hd

如今,通过科技化的手段,座舱氛围有了更多表达方式。比如蔚来的座舱想传递温暖,下车时 NOMI 就会跟主人招招手;极星要传递纯粹和环保,就采用了简约的线条和可回收材料;广汽新能源埃安想突出社交属性,就推出了 ADIGO WORLD 生态养成类游戏,类似车载动森;小鹏 P7 想要突出自己音乐座舱的属性,就配备了丹拿音响和头枕扬声器,还使用了 AI 动态背景、律动氛围灯以及律动智能灯语……

DSC01673

可以说,座舱内的每一块面料,每一针缝线,每一种颜色,任何用户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感受到的或实或虚的体验,都是座舱与用户对话的媒介。

我们能看到,现在很多车厂都舍得花钱给用户更多的配置和功能,而且什么设计火热来什么,什么交互方式新颖来什么,好像现在座舱设计也要蹭热点一样。比如我要上双联屏,要上 90s 的全双工语音,要上 AR 导航,要上透明底盘,要上手势交互、人脸识别、车家互联、小程序等等。

DSC01674

功能是全上了,但它没有一个清晰的主题,所以很多座舱的体验都是零散的,用户感受不到这些功能带来的感性层面的价值。

所谓主题,我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既然手机有音乐手机、拍照手机,电脑有商务本、游戏本,那智能座舱也是可以有主题的,随意发散一下就能想到比如旅游座舱、美食座舱、游戏座舱、星空座舱、睡眠座舱等等。

上次在 GeekCar WorkShop 上,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负责人龚在研曾表示,未来智能座舱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手机已不足以成为我们的灯塔,我们需要从文化研究、建筑设计等更多领域汲取养分。这句话我非常认同,这说明智能座舱还有很大延展空间。

因此,我们不应该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花钱砸功能之前,要想明白自己要传递什么。

3/产品是否有与用户对话的能力

第二点我们强调车厂要想明白自己要传递什么,其实是说座舱产品本身要有和用户对话的能力。

曾经的座舱受到材料和功能的限制,产品自己没有太多表达能力,更多可能需要广告的力量,去传递某些形而上的标签。但到了智能车机时代,座舱会逐渐拥有更强大的表达能力,以及更多的表达形式、媒介和出口,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定义产品,向用户传递某种精神和态度,甚至影响到品牌形象。

比如长安 UNI-T 有察言观色的功能。当它发现用户在打电话时就会自动降低音乐音量;用户开始抽烟就自动打开一点天窗;用户看一眼屏幕屏幕就会被点亮;如果车机发现用户疲劳驾驶,就会物理刺激驾驶员。可能很长时间,用户都记不住它有哪些功能,但用户能记住这个座舱懂我,还会在合适的时机帮我,这一点很重要。

截屏2020-10-21下午6.08.49

另外,蔚来的 NOMI 能让用户感到温暖;特斯拉的驾驶辅助让用户认为它很极客;小鹏汽车的音乐座舱让人耳目一新;威马汽车的付费仪表皮肤让人感到创新…… 这些都是产品传递理念的正向案例。

nomi

而且有时候,这种形象不一定非得是完全正面的,或者高冷的,有些搞怪的恶趣味有时也能拉近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某年的圣诞节,特斯拉推出的彩蛋是放屁模式,它可以通过转向灯操作和左方向盘滚轮制造出放屁的声音,这被称做当年圣诞节最好的恶作剧工具。

因此,科技加持下的座舱产品,是可以承担广告作用的。关键是怎么定义功能,怎么让用户自主抽象出一些形而上的标签。如果用户没有感受,那就是产品自己不会说话。

总结

今天的话题是,当我们定义智能座舱时,除了车机系统,还能谈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从生活方式出发,从环境氛围出发,以及塑造产品与用户对话的能力,基本是功能、感官和价值三个维度。当然,产品定义也离不开实现路径,底层基础架构是定义个性化座舱的前提。

另外,这里并不是说车机系统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未来经过时间和市场验证,如音乐、导航这类的功能会成为每个车机系统的标配,所以产品要形成差异化,必然不能只在车机系统上下功夫。

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说,汽车说到底还是辆车,其他花里胡哨的功能都不重要。但我的观点不这么悲观,目前我们正处在功能车向智能车转变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加强它基本的移动工具属性外,还要挖掘座舱的其他功能潜力。我相信所有好用的智能化功能,用户用过,习惯就很难回来了,而且是用的越久粘度越高。

因此,智能座舱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未来我们可以从文化研究、建筑设计等跨界领域汲取灵感,而且 90 后、95 后和 00 后是会为设计和创意买单的一代人,这代表产品有潜力,市场同样有潜力。总之,这个行业未来可期。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