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已经到了存量创新的阶段。
这几年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 OEM 跟 BATH 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进行系统级合作,再加上车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不免让消费者联想到:是互联网公司,让汽车座舱更智能。
当《奇妙车机情报局》测过几十款智能座舱产品后,我们发现: 随着智能座舱逐渐崛起,已经出现了 OEM 不再过度依赖互联网公司(及其他软件供应商)的趋势。 而且越是体验完整,有自己调性的座舱,越会脱离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通用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我们之前在其他文章里也提过,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注定无法像手机 App 一样多次迭代的通用产品。
这里有两个点:1. 它是通用产品,任何 OEM 搭载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2. 无法多次迭代,也就是说后续的产品升级频次会比较低。
这两点其实和 OEM 的需求完全相对。通用代表无差异,也没办法和整功能相融合,这是汽车品牌最不能接受的;升级频次低代表后续升级成本高,可能会带来不良的用户体验。
所以在这样一套由他人定义的框架下的通用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 OEM 的需求。
因此也就出现了开头我们提到的,有些更高追求的 OEM,在通用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之上,加入了更多自研的技术和思考,也从更高的维度,融合了整个座舱的能力。
具体有哪些表现?
我们从语音、地图和生态三个方向来说。
先来说语音功能。
几年前我们看到的新车,更多是直接接入供应商(如科大讯飞、纽昂斯、思必驰、百度、斑马、腾讯等)的一套相对成熟的工程化交付方案。
如今一些走在前面的 OEM,开始自定义语音框架,选择和多家供应商合作,自研 NLU,输出有自己鲜明个性的 TTS,也有的正在尝试将语音功能和自动驾驶相结合。
比如小鹏汽车自定义了语音框架,这可以让小鹏汽车在定义具体功能时不受制于供应商的开放能力范围,在技能优化和迭代时也会更灵活。
除此之外,博泰的语音产品擎 AI 3.0 也自定义了语音框架,而且它更认为自己是个平台,因为它的架构设计拥有可插拔能力,支持不同的 ASR、NLU、TTS 能力接入。而且它有中控系统来保证语义仲裁的正确与连贯。
最近蔚来汽车升级了一个功能,语音助手 NOMI 将会和驾驶辅助相结合。当我们使用驾驶辅助并道时,NOMI 会说「我要做并道了。」或者说「有点危险,我转不过去啦,一会儿再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用户对这个功能的信任感。
而且测过几十款智能座舱后,我们会发现有些语音产品正逐渐拥有自己的性格。
比如蔚来 NOMI 的回复非常轻松俏皮,有很强的情感陪护能力,是个很好的闲聊对象。而斑马的语音则更像个专家系统,基本不支持泛交互,是个没有感情的 AI。
来看看 NOMI 的表现: 问:蔚来的股价是多少?NOMI:你没看吗?在市场上表现很好的。
然后再来说地图功能。
之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接入公版的通用地图,现在有些 OEM 开始拓展车载地图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定制了一些与车辆和场景相关的功能。
比如小鹏汽车在高德地图上,定制了一些增强其电动属性和智能属性的功能。用户能在地图上看到小鹏自营/合作/第三方的充电站,以及小鹏汽车的服务门店。每次导航规划时,会显示到达后的剩余里程。
在威马汽车上,威马将百度地图的 UI 与车机系统本身的 UI 进行了融合,而且百度地图的路况数据将会作用于它驾驶辅助功能的判断。
斑马的 VENUS 系统则是在高德地图导航引擎的基础上,结合车场景完成了系统级的融合。它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预测用户的目的地;会根据紧急突发的路况信息并引导重新规划;还有一个深夜地图功能,会结合用户兴趣标注出特别的 POI。
最后说说生态应用。
除了 QQ 音乐、喜马拉雅、爱奇艺等基础的娱乐应用,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与车辆和品牌相关的生态功能。
比如广汽新能源的埃安 V 搭载的生态养成类社交小游戏 ADiGO WORLD,它可以根据用户良好的驾驶习惯帮助星球快速发展,错误的驾驶习惯也会导致星球破坏,而且还可以连接其他人的生态,产生社交效应。
另外蔚来汽车上搭载了的 NIO Radio,吉利 GKUI19 上搭载了吉讯电台,这些是由听伴提供的企业专属电台,也是品牌对外发声的一种渠道。
斑马的 VENUS 系统上还有一个今日行程的功能,它可以在车机上设置并显示接下来的行程,手机也可以。
……
总的来说,这些新功能都强调了一件事:在这些体验更细致、完整的功能中,互联网公司的参与度越来越低,车厂的自主性越来越高。所以,互联网公司只能帮助座舱走近智能化,但没办法帮车企完成座舱智能化,更不可能做到整车智能功能的融合。
所以至少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公司依然只是这个产业中的一份养料,OEM 的自主思维才能真正让这颗种子开出花来。
而且,从现在的市场基础来看,就当前的软硬件支持程度,OEM 还有很多发挥空间,所以我的观点是 智能座舱行业已经到了存量创新的阶段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基于现有能力,当前的功能会更丰富,更完善,也会有更多消费者接受汽车✖️科技的生活方式。
如何理解我们已经到了存量创新的阶段?
随着这几年不断试错,行业已经公认了某些产品和形式是被用户所需要的。拿软件功能举例,语音交互、地图导航和娱乐生态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向。
两年前我们聊的都是这三方面的技术怎么实现,比如语音在车内如何更好的抗噪,如何提高语音识别率,如何让车载地图在复杂路口也能放大地图,如何让音乐应用在车机上也支持无缝连接……
今年我们聊的更多是怎么提高用户体验,怎么形成差异,怎么让智能座舱自己向用户传递品牌理念。
因此不难发现,市场已经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基础原料。在软件上,我们有底层的开发系统,有通用的应用上车方案,有基础的语音交互能力,有适合第三方上车小程序等等;在硬件上,我们有车规级芯片,有尺寸各异的屏幕,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等;另外这几年也训练了一批互联网& 汽车的跨界人才,也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在这个基础上,OEM 完全有空间打磨出更完善的座舱产品。
这就是我理解的存量创新,与此同时 OEM 也可以开始尝试一些更富于变化的增量创新形式。
比如荣威 iMAX8 这款车,它有两块尺寸不大的后排屏幕,还有一个可以自由穿梭于前后排的魔吧(类似一个小水吧)。这块小屏上显示的内容很精简,和斑马 VENUS 融合的也很好;这个水吧则改变了前后排的互动形式,也重新定义了 MPV 的车内空间。这是今年让我比较惊喜的一个设计。
结语
我们常常听到有用户吐槽座舱里的新功能,业内也总说智能座舱的瓶颈期会很长。但如今站在年底,回首这个行业这两年的发展,会发现确实有太多进步和变化。
两年前我们还在纠结语音的唤醒成功率,今天我们已经能实现更复杂的语义理解;两年前我们还得用手机导航找充电桩,现在车机上一键就解决;两年前车里的 QQ 音乐连曲库都不全,今天我们能端到端无缝连接;两年前车里聊微信得用手机,今天我们能直接用车机接发消息和位置……
今天我们聊的核心,其实是互联网公司与 OEM 之间的关系:OEM 想让实现座舱智能化,一定离不开互联网公司,但迈向智能化的这条路,每一步都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