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四化转型,可能是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没有哪个车企想在这场变革里落后。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传统车企宣布转型成为科技公司、出行公司,我们也看到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此投入大量研发资源,甚至逐步重塑商业模式。
跟不上步伐或是心有余力不足的车企势必会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而对于头部车企来说,或许到不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但要持续领先,也并不容易。
虽然变革期远未结束,但通过各个车企最近两年所展现出的诚意和努力程度,我们还是能初步窥见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
在这其中,宝马集团或许是最让人「意外」的一家。认真转型的这家德国车企,丝毫看不出有百年高龄。
说到这儿,还是得吹一下前一阵宝马为 iX 发布而拍摄的那支 6 级纪录片。在那个片子里,你看不到作为一个豪华品牌高高在上的说教,反而是各种接地气的玩梗和自黑。就算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也很难如此放飞自我。
虽然明知是一个有「做作」成分的小片,但浸淫汽车圈多年、见过太多套路的我,看完之后还是发自内心地点了个赞。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但能做出这样的影片,足以说明宝马在心态上的变化。
但在更「硬核」的层面呢?宝马靠什么跑赢这场变革?
从不同的角度,能总结出许多「成功密码」。但经过最近两三年对宝马的深度追踪后我们发现,宝马集团在研发、创新层面的「中国化」,或许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可否认,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化行业,全球分工、全球合作是多年以来被验证过的行为模式,这种全球化能力,是宝马作为跨国车企的重要优势。比如,按照宝马计划,从现在开始到 2025 年,他们在全球的研发投入将达到 300 亿欧元,这的确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但种种迹象表明,在全球化之外,宝马正在逐步加深自己的「中国印记」。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中国」之于宝马的研发,已经不仅仅是枝蔓,而是逐渐成为主干。
事实上,在销售层面,中国已经是宝马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而在研发层面,宝马已经在中国建立了除德国外全球最大的研发系统。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透露,宝马在中国的研发布局还会继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驱动全球宝马集团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
究其原因,中国庞大的市场和科技巨头的创新力「功不可没」,除此之外,中国还是汽车数字化和电动化领域的主要推动力。
比如在数字化方面,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冠绝全球是毋庸置疑的,宝马也理所应当要和中国互联网公司合作,把它们的产品和服务用合适的方式植入宝马车内。
值得一提的是,宝马把数字化领域的布局分为车内和车外两部分,在车内就是最新的 ID7 系统,宝马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把中国的生态系统整合到宝马的车辆生态内。而在车外,宝马关注的则是用户整个用车流程的数字化,为此,他们成立了全新的数字化公司「领悦」。具体来说,每个用户都会有专属的用户 ID,数字化也会贯穿客户选车、买车、用车的全流程。
而这些技术和合作将不仅纳入到宝马在中国推出的产品里,同时也会反哺宝马的全球研发网络。这意味着什么?过去,跨国车企一直是在把海外的研发成果和技术输入到中国,而在汽车数字化时代,来自中国的车载互联技术,将会反哺全球研发体系。
与此同时,在电动化方面,宝马对中国市场的潜力也持乐观态度。高乐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其实是最适合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地方。一方面,政府明确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甚至将其包含在政府的整体规划当中。另一方面,中国有心态非常开放的消费者,大家都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同时,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当然,前提是要解决好电池安全和充电便利性的问题。
作为电动车领域的老牌玩家,宝马并没有看低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相反欢迎他们的加入。在高乐看来,这些新势力的涌入,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宝马也会从中受益。
对比欧洲市场来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以纯电动为主,而欧洲的主流则是插电混动车型(PHEV)。这无疑会影响到宝马的产品决策。从 iX3 到刚刚发布的 iX,再到明年的 i4,宝马会有越来越多的纯电车型推出,这些决策的背后,「中国」或许是重要因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宝马集团要放弃全球化研发,但至少能说明一点:在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跨国车企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而现在,中国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从销售层面渗透到上游的研发层面。对于全球汽车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宝马无疑是最先洞悉这个趋势并且坚定执行的一家车企。
决定车企转型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这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一点。忽略中国在全球汽车创新产业链上的重要位置,或许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