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行业内最大的一件事应该就是苹果造车。
两天前,一条来自台湾供应链的消息给汽车行业抛下了一枚重磅核弹。消息透露:「苹果比照 iPhone 备料由零组件开始催货的惯例,近期向和大(1536)、贸联-KY、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将相关业者入列首波供应链」,「苹果预计明年 9 月发布 Apple Car,比原先规划提早至少两年,其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
之后,又有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苹果会在 2024 年推出轿车,同时已经在研发突破性的电池技术。
时间再往前推 10 天,又爆出苹果和台积电合研车载芯片。
……
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最终由点汇成线,让苹果造车的脉络更」清晰「。且不说苹果最终会不会造车,但是「核弹」威力已经出现了。
「造车」消息传出后,就引发了蝴蝶效应。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股价应声下跌,与苹果可能有关联的供应链股价大涨,而苹果市值也上涨了 2.85%(近 612 亿美元),直接涨出了一个通用(市值 585.4 亿美元)。
「苹果造车」,威力可见一斑。
特斯拉 CEO 马斯克就曾对苹果造车表过态:「 我不恨苹果,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同时拥有一群伟大的人,我喜欢他们的产品,他们能做电动车,我觉得很高兴 」。
就在今天,趁着「苹果造车」的热度,马斯克分享了当年与苹果相关的造车秘辛: 当年 Model 3 项目极其艰难的时候,曾找库克谈论过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但是库克拒绝了。
但是,这里加一个但是,这毕竟是马斯克的一家之言,库克并未回应。所以,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马斯克此前回复网友 Twitter 的尿性,此时对苹果造车的事情做出回应,说明马斯克对于苹果造车的事情是真的在意了。
Apple Car 竞争优势在哪里?
苹果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家手机厂商,如果说其他厂商造的是手机,那么苹果造的就是生态。
通过 iPhone、Mac、iPad 等等一系列硬件+软件服务,苹果构筑了自己庞大的生态体系。通过 iCloud 个人账号体系,你可以实现在 iPone、Mac、iPad 上体验的无缝切换。这是苹果生态给你带来的体验,其他手机厂商暂时无法做到这种体验,即便能够做到,体验上也没有 iPhone 这么好。
而在自研芯片(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Mac 的 M 系列芯片)之后,更是打破软硬件壁垒,完成软硬件到生态的大一统,苹果正在把友商甩的越来越远。
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这些就是苹果的优势,苹果的优势就是生态的优势。
Apple Car 诞生之后,苹果可以将自己的生态很好的移植到终极移动终端,用一套账号体系实现更好的用车体验。
苹果也不是没有做过这种尝试,CarPlay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你能够在驾驶车辆时智能、安全地使用各项 iPhone 功能。你可以开导航、打电话、收发信息、听喜欢的歌。而这,其实就已经有 Apple Car 车机系统的影子了。
除了生态这一点,苹果本身还有超强的品控以及设计能力,这些不难让外界对于苹果造车产生期待。
透过外界零零碎碎的消息,我们能够得知的是,为了造车,苹果已经申请了超过百项专利,涵盖自动驾驶、车内交互等方面,通过不断从行业内挖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团队,同时也已经在和供应商进行接触,为造车做准备。
苹果造车,能行么?
虽然我们能够预见苹果造车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但是,苹果要如何造车,依然是一个谜团。
从目前曝光的这些信息来看,苹果造车的思路和特斯拉类似,都是要把最核心的技术把控在自己手上,将会自研车载系统、自动驾驶、芯片以及三电技术。
从 2014 年至今,苹果一直在为造车项目找人,只要和汽车领域相关(三电、供应链管理、产品服务和质量、自动驾驶、车载娱乐系统)的人才,苹果都没有放过。其中挖特斯拉的人最多也最频繁,气不过的马斯克将苹果称为特斯拉的「坟场」。这里列举几位知名的被挖走的特斯拉人才:
前副总裁 Chris Porritt ,此前在特斯拉负责工程研发;
前副总裁 Michael Schwekutsch,在特斯拉负责动力总成;
前副总裁 Steve MacManus,在特斯拉负责车身内外饰;
前副总裁 Doug Field,在特斯拉负责汽车工程设计(此前在苹果 5 年,任 Mac 硬件工程部门副总裁);
前高级总监 Matt Casebolt,在特斯拉负责车身、外饰等工作(而在此之前,Matt Casebolt 曾在苹果工作 9 年,重返苹果的代表之一);
前特斯拉自动驾驶硬件主管 Jamie Carlson(从特斯拉出来后进入苹果造车项目组,而后又去新势力蔚来做了自动驾驶副总裁,之后重返苹果)
……
而且,苹果现在手握 1918.3 亿美元现金(约合 1.25 万亿人民币)。
如果真要造车,至少在资金以及人才这一块的投入,不用发愁。
但是,造车这个事情,也没那么简单。
曾经的门外汉戴森也曾砸钱造车,但是成本控制出了问题,根据戴森自己的统计,每辆电动汽车成本约为 15 万英镑(约 129 万人民币)。即便能够造出来,也是一个赔钱货,于是戴森选择了及时止损,专心卖家电产品去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上,第一波造车运动兴起的时候,国内注册了几百家造车相关的企业,现在存活的屈指可数。
所以,苹果想要造车,所面临的难度不小。
至于苹果会采用何种方式落地自己的汽车,目前已知的信息有两条:
1、苹果拿下来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皮塔斯(Milpitas)一个仓库的 10 年租约,仓库面积接近 31.4 万平方英尺(约合 2.92 万平方米),开发商 Joey McCarthy 表示,该地主要用途为「工业、研发和制造」;
2、苹果曾面见过麦格纳在内的多个高端汽车的代工制造商;
苹果想要落地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方式无非两种:代工 or 自建工厂。
台湾供应链的消息显示,Apple Car 最快会在明年 9 月和大家见面。如果是这样,为了把时间抢出来,那么苹果应该会选择代工模式。
但是,造车和造手机完全是两码事,这是一个链条很长且水很深的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前,因为元器件供应受限的问题,苹果手机曾多次面临供应短缺问题。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 Apple Car 上,带来的损失难以想象。
马斯克也曾这样说过:「 认真讲,苹果投资这个领域是好事。但汽车比手机手表更复杂,你总不能跑去和富士康说,给我造一辆车出来。」
而且,依照着苹果一贯的软硬件双修的调性,应该会选择后者。
但是,如果苹果真的选择了自建工厂,那么这么大的动静,我们不可能不知道。
让子弹飞一会儿
聊到这里,文章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关于苹果造车的事情还是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作为事件主角的苹果,并没有任何表态。
苹果造车事件确实是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毕竟,现在行业内有一个引领变革的「苹果」了,如果再来一个,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Apple Car 到底会不会出?如果会,又会是什么时候?这些谜底我们暂时无从知晓。唯一能做的就是静待苹果亲自叩下扳机。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问:如果苹果真的造车了,你会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