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6 月 21 日,理想 L9 发布,售价 45.98 万。火还是不火,大量涌入的用户不会骗人,一时之间激增的流量冲垮了理想汽车 APP,甚至触发了服务器的熔断机制。
6 月 22 日,理想汽车的股票在港股迎来了发布后的开门红,涨幅最高时一度冲到了 15%。
在我为数不多的微信群里,连毫不相干的播客听众群都在聊理想 L9。第二天上午,有人往群里转了条 B 站视频,内容是国内头部游戏媒体的编辑在理想 L9 座舱里接上了任天堂 Switch,靠在开启按摩的二排座椅上,用后舱娱乐屏玩起了最近在各平台好评如潮的《忍者神龟:施莱德的复仇》(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Shredder’s Revenge),笑容灿烂得好似人间四月天。
图片来源:gameinformer.com
在交通工具里接上设备玩视频游戏,多少会带有那么一些「叛逆「的意味。
但这不妨碍人们把那些以往被时间和空间束缚住的需求,向不曾想也不敢想的地方延伸下去。在这方面,理想 L9、理想汽车团队,还有李想本人,又开了个好头。
车内交互层面也如是。用 HUD 和方向盘上的一长条安全驾驶交互屏来取代传统的仪表盘、用 3D ToF 隔空手势来实现后排乘员对娱乐屏的操控、多块高标准的 OLED 屏幕、通过声场实现侧向预警等等……我们似乎不能单纯用「先锋」或「大胆」来准确形容理想 L9 车内的种种。
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兴趣。记得去年《智能座舱情报局》栏目重新评测理想 ONE 时,最后的结论是,名字写作理想汽车的这群人,其实无比的务实——所以当时起了一个 《既理想,又现实》 的标题。
功能和配置相信每个人看得都差不多了。所以这次就跟大家一起看看,理想 L9 里那些亮眼的交互功能,同时也会试着分析下背后的逻辑。
先来看看话题性最强的 HUD。
说起来,原本是军用技术的 HUD 这次成为车型标配,还说不上多见。还记得国内有后装 HUD 的品牌,曾经用「获得驾驶战斗机般的体验」来形容产品。说实话,即便不看两者使用环境的巨大差距,像这样去传达 HUD 的体验也有些言过其实了。
无论是各路豪华品牌,还是 6 月初报道过「正在路上」的苹果新版 CarPlay,都在显示方式和美学设计上下了不少工夫。万变不离其宗,从裸眼 3D 仪表,到丰富程度堪比表盘市场的各种设计,时速表和转速表仍是原本仪表盘最核心的显示信息。
有了 ADAS 可视化之后,用户对一定范围内路面环境的整体把握要求明显上升。在我们的一份面向智能汽车用户的深度调研中,绝大多数用户表示,在开启 ADAS 相关功能之后,对路面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相对位置和动向最为关心。同时,也有用户对于表现不稳定的可视化信息表达了不满,譬如系统将小区内路边停靠的车辆识别为动态接近,并触发碰撞预警和强制刹车;或是在菜市场等行人密集的路段将前面已经走远的行人识别为接近中并触发行人碰撞预警。
放到理想 L9 上,仪表盘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功能和职责被分摊给了 HUD 和方向盘上那块采用 Mini-LED 技术的安全驾驶交互屏。
理想 ONE 仪表盘
我们与多组用户进行过深入探讨,大家对于 HUD 直接取代仪表盘的形式表现得比较谨慎。主要的担忧集中在了直接影响可用性的 成像效果 与 抗干扰能力 这两点上。而另一部分使用过 HUD 的用户则相对宽容得多。 有专业用户认为,能否跟车辆的驾驶辅助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影响 HUD 可用性的核心规则之一。
理想 L9 的 HUD 系统部分,由 GeekCar 的老朋友、位于北京的 FUTURUS 未来黑科技作为核心供应商来负责。
理想 L9 提供了 13.35 寸的 HUD,较大的显示空间里面提供了时速、限速、驾驶模式、挡位、导航、转向信息、ADAS 可视化等信息模块,对驾驶来说已经足够。
在实际体验中,理想 L9 这块由高通骁龙 8155 芯片直接渲染和控制的 HUD 显示帧数不低。这种帧数涵盖了图形和数字的变化、导航位置实时位置的更新、从车道切入到周围车辆位置图示的变动,目视效果十分流畅。这对于导航和 ADAS 可视化这种强调实时位置、能够对驾驶安全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的信息模块来说十分重要。
图片来源:FUTURUS 未来黑科技
相较于以往多数情况下使用单个 MCU 来处理 HUD 的做法,这才算是符合强力 SoC 身份的正确使用姿势。HUD 到底是锦上添花的玩具、是麻烦制造者,还是可以被信任的驾驶交互核心界面,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但在环境信息迅速变化的路上,唯「快」不破仍是核心指标,尤其当 HUD 成为交互核心界面的时候。
《异形》电影世界观中用作单兵雷达的 M314 动态追踪器,位置刷新速率约为 3 秒一次
不负责任地说,这才是恐怖感和压迫感的根源
图片来源:Alien Anthology Wiki
我们认为,理想汽车的产品经理们很清醒。有了 HUD 后用户低头看仪表盘的频率会显著降低,仪表盘作为原本的核心显示界面,其作用和价值会被不断稀释。同时,用户不用继续在两个不同维度的界面间反复切换注意力,大脑对信息的识别方式固定在同一个维度中。相对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驾驶时的精力支出。
当然,前提是 HUD 提供的界面足够清晰直观,光学显示质量足够好,才能帮助用户快速读取信息,而非把整个导航与仪表界面都粗暴地放到用户视野里。这些对 HUD 团队的技术水平、设计功力都是考验。而且,在后续的 OTA 中,对 HUD 界面的持续优化,以获取更好的体验也必不可少。
正式发布后的第二天,不少熟识的朋友赶去线下静态体验了理想 L9。我也逮住其中一位理想 ONE 车主交流了下 HUD 的体验,朋友表示静态体验十分好,只待上路验证。
方向盘上的安全驾驶交互屏,是我们认为有意思的设计之一。
在 3 月份开始的理想 L9 第一批次图片剧透活动中,它还没有曝光,只是理想 LOGO 的状态,没有任何的不自然,直到第二次图透才显露真身。
理想 L9 公布的第一批次图透中,安全驾驶交互屏还只是 LOGO 状态
根据公开信息,这块采用车规级 Mini LED 技术与多点触控技术的安全驾驶交互屏,由来自深圳的车载显示供应商,聚飞光电提供。理想 L9 的这块安全驾驶交互屏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必要的行车信息,还可以实现触控式交互,安全便捷地选择包括动力模式在内的各项功能。
考虑到行车时多变的光线环境,对这块屏幕的峰值亮度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这块安全驾驶交互屏的意义有三点:
- 传统仪表盘消失之后,关键驾驶信息由 HUD 承担。一些相对低频和次级的信息譬如动力模式、能耗信息等也需要一个相对直观的出口。这块屏能减小 HUD 在信息丰富程度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能减少正前方视野中非关键信息、关键但非高频信息的数量。
- 安全驾驶交互屏可以为 HUD 形成完整的冗余。在不可预见的极端光线情况下,峰值亮度较高的屏幕能够稳定地提供时速等信息的显示。同时,在心理层面为用户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隐性支撑,而非将关键信息显示界面的安全感构建全都交给 HUD。同时,位于视野下方的这块屏幕处在驾驶者视线能够方便触及的位置,简单扫视之后视线也能迅速回归前方路面。
- 这块支持多点触控的车规级 Mini LED 屏幕处在双手握持方向盘时 ,手部稍微向上移动、拇指 就 可以轻松触及的位置。从实际体验来看,翻页、选中等动作十分跟手,菜单的逻辑框架也 极其 简单,使用的便利性得到了保障。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十分近似的,靠拇指上下翻动实现界面 滚动 切换的操作学习成本 极 低,用户可以很快上手并掌握。
小小的一块屏幕,体现了背后团队的巧思,而且作用还是落在实处的。
再来看看后舱娱乐屏的 3D ToF 手势操控。
在今年 3 月份的第一次图片剧透中,能连接任天堂 Switch 的后舱娱乐屏成为了这辆车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在「为什么要在车上玩游戏」这件事上。
记得当时 GeekCar 编辑部也发生了争论,关键在于「什么才是那块屏幕最合理的交互方式」。有人说是遥控器,有人说是语音,有人说是隔空手势,也有人说是触控。
在发布时的演示视频中,小女孩和爸爸进行了一系列跟播放、车控、投屏有关系的操作。
仔细想想,如果是以语音为核心的话,虽然理想 L9 的 6 音区识别可以很精准地区分交互发起人的位置,但对于后舱娱乐屏来说既不能在流媒体库里进行无目的性的挑选,也不方便实现播放时的各种操作——即便行的话,想想也会觉得太过愚蠢。
触控的话也不用想。即便是成年人,坐在第二排座位上频频直起腰来触控屏幕也谈不上是什么好的体验。更不用说,小小的乘客们还可能需要在行车途中站起来点击屏幕,潜在的安全风险不言自明。
遥控器可能是会是个好主意,但并非最优解。就家中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操作体验而言,习惯了其他智能设备的触控之后,遥控器就只能归为无奈之举。况且遥控器上充斥大量并不常用的按键,不仅会影响外设的体积,在光线经常变化和行车摇晃的环境下也并不会好用。
讲真,发布会时李想讲到这一 page 的时候我是嘴角上扬的
这包袱抖得,我给满分
我相信,原本符合人们认知的那些操控方式,实际上都存在着短时间难以补足的痛点。而这些,都成为了促使理想选择 3D ToF 隔空手势作为后舱娱乐屏核心方式的原因。整套逻辑不复杂的前提下,只要通过简单的学习与合理的交互引导,各个年龄段的使用者都可以掌握。
在之前的 《手势交互,到底靠不靠谱?》 一文中,我们曾经总结了手势交互存在着 识别率与稳定性、文化异同性、学习成本 这三大方向的问题。这些也是一直以来车内隔空手势交互为许多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
理想 L9 能不能为手势这一符合人类天性的交互方式在车内的地位正名?从理想团队对于 APP 上车的谨慎选择和仔细打磨的务实态度来看,这部分的体验是可以期待的。
当我们进入理想 L9 的座舱实际体验了一番之后,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
后舱娱乐屏基于 3D ToF 的这套隔空手势逻辑并不复杂。在内容菜单界面下,手掌会被识别为类似鼠标指针光标的存在。
在滑动等需要大范围移动的操作中,光标十分跟手,延迟也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隔空操作时手肘可以支在座椅扶手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手臂悬空带来的疲劳感。
以电影播放中的常用操作为例,伸手的第一段手势被识别到后,攥拳横向挥动为拖动进度条,纵向挥动为调整音量。
总体来说,理想 L9 的 3D ToF 隔空手势操作超出了个人预期,在延迟与跟手程度上比较出色,点击等精确操作的需求也能令人满意。
只是,我隐隐地感觉到传感器对手掌存在一个最佳识别区,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对识别率产生一定影响。不过我想,该特性也有可能是为了照顾儿童乘客的臂长而进行的折中调整,仅对第一次接触该交互的人而言是存在的。
毕竟车内的大多数可用交互,其实是个明确能力边界后人与机器之间互相磨合、彼此习惯的过程。
顺带一提,想起官方视频中那段致敬《星球大战》的字幕,配合颇具原力之风的隔空交互方式,真的很有意思。
写在最后
坦白讲,写下这些文字的心情是有些微妙的。
和所有事物一样,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不管是我们发布的体验视频,还是媒体同行们的文章评论区,都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有人批评新车大量的功能设计是汽车的「本末倒置」,或指责发布后 APP 那 20 分钟的崩溃,是品牌为了营造虚假的火爆氛围而使出的下作手段。
甚至有人会说,为什么都是说好的,为什么都是在夸的,看得人心烦。
话说回来,理想汽车在 6 月 24 日晚间发布了一组数据,支付 5000 元订金的预定用户超过了 30000 人:
作为唯一的硬件选装项,选择电动踏板的预订用户达到了 64%。
很是亮眼。
在一部分看客怒斥理想 L9 是「堆叠功能」时候,让我明白了,人类之间或许真的没有办法理解彼此,所以这世上才会需要产品经理这群人。
在我看来,理想 L9 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对包括我们在内一众媒体同行们来说的新闻价值,而是行业中人曾经那许许多多的可想不可为也好 、豪车 和 概念车上昙花一现的新奇功能也好,通过一支团队对用户需求痛点的观察与思考,尝试将解决的方法合理地付诸实践。
所以,与其说火爆的背后是对的人在选择对的车,倒不如说是人和需求的双向奔赴。理想团队的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们在新车上的这把「梭哈」,接下来会更有看头。
这篇总结的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