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百度刷屏了。
在今天的 2022 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也是 Apollo 第 6 代 Robotaxi——Apollo RT6。
汽车和出行业务被放在了今年百度世界大会的第一趴,受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长着轮子的朋友们依然是今年的重头戏。
集度汽车 ROBO-01 概念车
如果不是前阵子集度汽车的 ROBO-01 概念车带来各种意义上的冲击感过于强烈,之前我们甚至有些期待今天开出来一辆什么样的车——用百度一直以来的说法,也许应该叫「汽车机器人」才是。
演播大厅里,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和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两人跟 Apollo RT6 站到一起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忍住发出了感叹:终于像是一辆汽车了。没有头顶着各种设备的「大包」,也没有方头方脑得让人随时想学着擎天柱大哥的声调,喊出那句著名的「汽车人,变形出发!」。
百度 Apollo RT6
「这款车的外观其实越来越像现在的传统车了。但是它的内涵不一样,它搭载了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当于搭配了一个具有 20 年驾龄的老司机。所以说这辆车它不仅仅是一辆车,也是一个好司机。」在向撒贝宁和与会媒体介绍 Apollo RT6 时,李震宇的表达十分自信。
仔细想想,Apollo RT6 的名字更像是取了单词「Robot」的首尾字幕缩写。淡化稍显空中楼阁缥缈感的「汽车机器人」概念,更加强调落地优势,也成为了今天的另一条明线。
百度 Apollo 有史以来最重磅的产品
与以往不同,百度前几代无人车多采用「基于成品车进行改装」的模式,最多是与主机厂合作得以更好地进行改装、开发以及控制成本。
而 Apollo RT6 却是一台真正为 Robotaxi 而生的「专用量产无人车」。
先来看一下 Apollo RT6 的核心信息:
产品定位:百度第六代量产无人车;
车身尺寸:长 4760mm、宽 1870mm、高 1650mm,轴距 2830mm;
产品价格:成本价 25 万元;
量产时间:2023 年下半年会小批量投入到萝卜快跑试运营;
部署规模:年规划产能会根据运营部署节奏,从万台到十万台逐步攀升。预计在 2025 年实现在 65 个城市运营,2030 年将覆盖 100 个城市。
从「星河」中来
阿波罗星河平台是面向无人驾驶的车型平台,和传统车企的车型平台概念有些类似,但不同点在于:除了相对成熟的车辆工程相关部分以外,又增加了无人驾驶相关的零部件及系统适配。
所以,阿波罗星河平台是一个「车辆工程和自动驾驶技术深度融合」的平台。而 RT6 正是基于阿波罗星河平台开发的第一款车型。
RT6 定位更偏向一款「无人驾驶跨界车」,在车辆造型、结构、空间优化几个方面,分别集成了 SUV 和 MPV 车型的优势。单从车型这一个方面来说的话,可以理解为一个放大版的广汽埃安 AION Y 或是合创 Z03。
合创 Z03
但作为一台「专用量产无人车」,RT6 在面对商业运营场景做了很多优化设计和适配,比如:
RT6 的天窗结构与顶盖传感器套件进行了高度集成一体化设计。在满足车辆采光需求的前提下,对感知硬件布局进行了优化,与车身的融合度更高。同时,基于正向设计的优势还能够给感知硬件提供更大的视场角。
RT6 带有识别和提示的交互灯语设计,一处集成在车灯内,另一处放置在位置更高也更易被观察的车顶处。交互灯语可以向其他交通参与者进行提示以及反馈。
RT6 在商业运营这个场景下,为了给乘客提供便利进出,采用了 MPV 车型常用的电动侧滑门设计。
为「无人驾驶」而生
智能驾驶圈里那句最硬气的话「4 颗以下,请别说话」,如今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RT6 搭载了 Apollo 最新一代无人驾驶系统,全车配备 38 个感知硬件,包含 8 颗激光雷达、6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以及 12 颗高清摄像头。
激光雷达选用了 128 线半固态激光雷达,虽然百度没有明确指出激光雷达的品牌及型号,但大概率使用的了与集度同款的「禾赛 AT128」。
8 颗激光雷达中,有 4 颗集成在车顶作环视,另外 4 颗布置于车身作补盲。
车顶的 4 颗激光雷达将作为感知系统中的「主雷达」,而布置于车身四周的补盲激光雷达将负责对紧急 Cut-in 场景、低矮物体以及道路静态物体的补充识别。
除了感知硬件外,RT6 还搭载了算力达到 1200 TOPS 的「车规级高算力主冗双计算单元」。
RT6 的整车硬件及自动驾驶套件零部件全部符合车规级,并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实现了整车全冗余。
硬件方面有 7 重全冗余整车系统,包括:架构冗余、传感器冗余、计算单元冗余、制动系统冗余、转向系统冗余、电源冗余以及双 5G 通讯冗余;
软件方面搭载了整车+自动驾驶系统一体的故障诊断及风险降级体系。
百度 Apollo 还自研了自动驾驶专业操作系统 Apollo OS,能够兼容多平台架构并达到车规级安全。同时,面向汽车架构的计算和通信中间件,完成车辆软硬件的高度集成和适配。Apollo OS 也拿到了行业内第一个自动驾驶车规级的功能安全 ASIL D 认证。
对于 RT6 以及 Apollo 最新一代无人驾驶系统,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经理李震宇强调:
Apollo RT6 既是一辆车,也是一位好司机,它自带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当于拥有 20 年驾龄的司机。
既然是为无人驾驶场景而生,除了无人驾驶系统的软硬件,RT6 还搭载了线控底盘技术以及更加灵活多变的座舱空间。
RT6 可以切换「有人/无人」两种模式,根据需求来选择方面盘的展开或收起。
得益于纯电车型的优势,加上作为 Robotaxi 无需像一般私家车那样过度考量后备箱的装载能力。作为中短途出行工具的 RT6 有着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对于这套车内空间的表现,百度 Apollo 给到的定义为:A 级车尺寸(轴距 2830mm)、B 级车空间(二排脚部空间 1050mm)、C 级车体验。
并且,车内空间充分展现了百度对「无人驾驶时代」的理解,前排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出行场景进行配置,包含了:座椅、售卖机、办公桌、游戏机等等。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办公、娱乐的不同需求。
而这些也成为 RT6 除无人驾驶软硬件之外另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
但这样的设计,RT6 并不算先例。在此之前,智行盒子曾发布过两款车型:BM-400 和 BM-600。
其中,BM-400 车内采用了「1+1+3」的三排五座布局,副驾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存放行李的储物空间和自动售货机。
智行盒子 BM-400
第二排也采用了单人座设计,靠近滑动门的区域被空了出来,一是为了方便第三排乘客的上下车,二是用户残疾人士轮椅的放置与固定。
智行盒子 BM-400
第三排座椅的三个座椅中设计了一个单人座,被称为「国王座椅」,这是一个带有腿托和 30°仰角的商务座椅。
智行盒子 BM-400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电动车初创公司 Canoo 也曾推出过他们的首款电动车产品 Canoo EV。
Canoo EV
虽然这几款车与百度 Apollo「自研、自产、自用」的规划上有些许不同,但它们都摒弃了传统的座椅布局,也都为更多的出行方式和出行场景进行了规划。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无论是一般私家车还是 Robotaxi,安全总是第一位的。
在作为一款车的「基础安全层面」上,RT6 采用了超高强度笼式车身设计,并且针对后排乘客的安全还采用了「面向后排强化安全保障」的设计。
在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上,RT6 主要通过单车智能、监控冗余以及平行驾驶三层安全体系来保障驾驶安全。
在单车智能上,以实时性车载基础 OS 为主,包含地图、定位和环境感知的泛感知系统,再加上决策规划系统以及车路协同系统等多方面构成了自动驾驶主系统的安全设计。
同时,面对不同的风险等级,RT6 将以充分冗余的自动驾驶硬件为基础结合监控系统,实现完善的风险降级策略。比如:通过缓刹、停车、路边停靠等方式,实现安全控制车辆从而规避碰撞风险。
除此之外,RT6 还搭载了「平行驾驶」功能。基于 5G 通讯技术,RT6 可以实现「远程实时控车」的能力。远程驾舱可以重建车辆当前的行驶环境,云端安全员可以清晰的了解车辆的驾驶和环境情况,并在有需要时进行远程介入,实现远程实时控车。
新时代的「正向思维」
要想打造出一款满足需求、符合定位的无人车,就必须要实现 AI 技术和车辆工程的深度融合。自研、自产、自用,能够更好地把控安全、质量和成本。
而当前行业内基于一款量产车进行改装、加装自动驾驶套件,远远达不到这些水准和要求,这也是 RT6 和市面上的改装自动驾驶车辆最大区别。
基于 ARCFOX 极狐阿尔法 T 车型的 Apollo Moon
同时,RT6 能够满足 100%车规和整车冗余就是基于整车正向设计和适配的前提。并且,在无人驾驶浪潮的推动下:从基于成品车改装和加装到基于车型平台来定制开发,终将会成为无人车发展的大趋势。
与如今新时代的主机厂们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在研发车型的基础上,展开包括芯片、车载 OS、智能驾驶系统等智能化软硬件在内的研发。
整理一下就是:为满足车型产品的智能化功能需求,而去自研软硬件。
而百度不同点在于,首先百度 Apollo 并不是主机厂,而是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或者说是无人驾驶运营商以及智能驾驶供应商。以为了更好地实现无人驾驶为目的,去造一辆真正符合需求的车。对 RT6 的诞生而言,这绝对属于「新时代的正向思维」。
自研自用也是一条「降本」之道
一般来说,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成本主要是三部分:司机成本、车辆折旧和日常运营成本(比如加油充电、保养清洁、保险等等)。
而对于无人车的商业模式来说,成本必须要低于网约车。一方面要通过实现无人驾驶来减少司机成本,另一方面整车的成本也要降低以便于大面积铺设车辆。
RT6 对整个百度 Robotaxi 运营体系的「降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其中包括了三个方面:
整车成本降低:RT6 针对 Robotaxi 运营场景进行定制,省去了在运营场景中不需要的硬件、功能以及设计。并且 RT6 基于百度全自有知识产权平台,也可以大幅降低车辆本身的成本;
自动驾驶套件成本降低:基于技术的进步,RT6 使用的车规量产传感器及计算单元,大幅降低自动驾驶套件的成本;
中国制造优势:供应链及生产制造成熟完善,进一步压低成本。
百度 Apollo 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按照 5 年运营周期计算,以一线城市为例,不算车辆费用,网约车司机月成本为 8000;而 Apollo RT6 最大的优势是没有司机,单车 25 万每月的成本仅为 4100 元左右。运营成本降低,相应的用户用车成本也会下降。
目前,大多数网约车、出租车(电动车)的单车购置成本约为 10 万元上下,如果无人车的成本无法控制在 40 万元之内的话难以与司机驾驶的成本一较高下。并且这里还包括无人车的数据成本、维护成本等等。
所以,RT6 这次将整车成本控制在了 25 万元,虽然依旧比网约车、出租车的单车购置成本高出一倍还多。
但如果长期来看,以 5 年行驶 60 万公里为例,成本 25 万元的车辆折旧一年约 5 万元,核算到每天折旧约 140 元,再算上补能、数据等其他费用。如果一单的营收为 20 元,那每天单车客单量在 10-20 单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
百度的无人驾驶已经上路
包括初代无人车在内,百度已经发布共计七辆无人共享车辆。在这段岁月里,百度 Apollo 的自动驾驶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目前百度 Apollo 的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已经超过了 3200 万公里。
此刻,RT6 的前辈们正静静矗立在北京亦庄经开区 Apollo Park 里的那面墙前。
Mr.Yu 摄于北京 Apollo Park
时间倒推一年。在 2021 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萝卜快跑平台。
在这一年时间里,萝卜快跑已经跑在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武汉等十多个城市的路上,积累订单量达到了 100 万。
按照李震宇的说法,从这 100 万的数字来看,百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李震宇在现场举了个例子:
萝卜快跑投入运营的这一年里,很多用户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上百次,甚至一位年轻的男性用户订单量超过了 600 单。
让我们简单算一下,如果减去法定节假日,按照一年 250 个左右工作日来算的话,这个数字很可能已经完全覆盖了该用户的日常通勤场景。
「你应该送他 6 次免费」讲到这里,撒贝宁在现场跟李震宇打岔道 。
在今年的 4 月份,百度在亦庄获得了主驾无人的运营许可。在大多数人没有察觉的时候,正式商业化运营 Robotaxi 也已经上路了。
7 月 20 日也就是昨天,北京市正式开放了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成为首批获许企业的百度和小马智行,将在经开区核心区域 6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投入 30 辆主驾无人车辆,开展常态化收费服务。
据北京自驾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准入机制方面,此前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对申请主体里程、接单次数、车辆、接管数量、新增车辆测试里程等做出明确数量要求。
例如,针对申请主体接单量,《细则》在实施范围内要求主驾有人商业化试点阶段接单量不少于 2 万次,副驾有人而方向盘后无人的示范应用阶段接单量不少于 1000 次。
众所周知,在紧跟政策方面,百度一直都是行业中步伐最快的那一个。
按照百度的计划,2023 年下半年会小批量投入到萝卜快跑试运营,年规划产能会根据运营部署节奏,从万台到十万台逐步攀升。根据预测,到 2025 年,萝卜快跑将在全国 65 个城市运营;在 2030 年,将覆盖 100 个城市。
接下来,似乎一切都会变得更加可期。
写在最后
码字码到最后,忽然想结束得浪漫主义一点儿。
记得大家的好朋友 GeekCar 王土坡问过我,心目中未来的智能座舱会是什么样子。
我当时说,不用想得天马行空,自动驾驶真正实现之后,座舱里面很可能什么都没有。那些为乘客服务的功能和设计,或许都可以通过模块化、甚至客制化(modification)来实现。
作为一个滴滴会员接近满级的网约车重度用户,今天的发布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设计、技术、成本、运营等等这些词对一个乘客来说,统统与我无关。
我需要的是安全的行程,不用担心自己在下车时,还能不能凭自己的意志按下出行 APP 的付款确认;
我需要的是平稳的旅途,不会因为司机师傅的身体状态和心情稍有不同,影响到每一次乘坐的体验;
我需要的是不被打扰的个人时间,不会像今天参会去程的三十多公里这样,全程跟网约车司机的大音量抖音外放为伴;
我需要的是合理的出行支出,不用在每一个高峰的时段,血压跟着出租车计价器的数字一起跳动上涨;
我想要的是良好且稳定的体验。我希望每一次的乘坐,都能像上一次一样满意。
今天,在百度科技园 5 号楼的会场里,我好像看到了那种可能性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