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和东风合作后,又与长安联姻,华为也想拿到「车联网」的门票

· Nov 11, 2014

前些日子跟东风搞到一起的华为,又不闲着了。昨天(10 号),他们和另一家自主品牌车企长安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于合作内容,当然还是和车联网以及智能汽车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 比如,长安借助华为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身份以及华为所掌握的资源和经验,推动长安汽车海外业务拓展的信息一体化。

前者是汽车产品层面的合作,后者更侧重于公司发展层面。

在产品层面,双方要「共同在车联网平台、车载通信设备、车机、多屏互动、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应用及商业模式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

我们已经被类似的强强联合搞得见怪不怪,但是,你必须承认的是,长安和华为的合作也算得上是「重量级」。两家公司的量级足够配得上这个用词,而且这又是一次关于车联网的合作。

不过,长安和华为目前还没有联合推出什么具体的产品,而在此之前,东风和华为联合开发的 WindLink 车载系统已经面世。

华为的野心

先后搞定东风和长安这两大车企,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野心昭然若揭。

用什么方式呢?值得注意的一条消息是,在去年巴塞罗那的移动世界大会上,华为发布了前装车载移动热点、汽车在线诊断系统以及符合车规标准的 3G、4G 通信模块。对于他们来说,「通讯」二字就是进入汽车大门的「敲门砖」。

QQ截图20141111184246

通过通讯模块来切入汽车,显然是汽车智能化趋势下的「顺势而为」,如果华为看不到这个机会,那反而有点说不过去。他们想抓住的是所谓「智能汽车」里面的那个底层命脉。因为智能化的本质就是不停的通讯,不管是人与车、车与车、还是车与环境等等。

就像百度搞无人驾驶要「傍上」宝马这个车厂道理类似,华为进入汽车,最现实的办法也是找车厂进行合作。一方面,在汽车的底层控制方面,华为比较薄弱,与东风、长安这样的大车厂合作,将有助于他们进行相关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发展汽车业务,最后「买单」的也还是车厂。

如果再把眼界放宽一点,可以发现,其实华为在大交通领域早就在稳步发展中:他们的基站技术为城市大交通通信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华为通过 LTE 双网技术实现了可靠、多业务统一承载的专频网络来提升运营效率。再比如,华为利用 ICT 技术,统一承载高速公路的数据、语音、视频业务,对高速公路进行全程及跨路段监控,确保高速公路的各项业务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说到这里,不禁联想到了比亚迪。虽然他们在发展新能源车,但背后是一个宏大的清洁城市计划。或许,华为在智能汽车以及智能交通领域也有一个庞大的「沙盘」。

长安看上了华为哪点?

对于长安来说,他们只是步了其他自主品牌的后尘。当北汽乐视、上汽阿里、东风华为纷纷牵手成功的时候,长安不做点什么,似乎说不过去,更别说汽车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虎视眈眈的「入侵者」,比如小米。

客观上,自主品牌也确实需要引入互联网的元素来增强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从双方曝光出的合作内容来看,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芯片、软件直到商业模式,既有战略层面,又有具体细节。

那么在「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这两方面,可以想象哪些内容?

首先,基于华为在通信上的领先优势,长安的汽车产品在通信技术上势必会得到加强,在高速网络时代让汽车与汽车、汽车与互联网、汽车与云端有速度更快、质量更稳定的信息交流。长远来看,可以实现的比如车与车之间的无线识别(比如主动避障),车与交通信号台的信息「沟通」(比较智能的「感应」到交通信号)。然后是汽车车机系统的研发合作,华为和东风的合作已经给出了范例。

长安希望借助华为,让车辆获得和外界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他们正在进行自主驾驶、无人驾驶等方面的研究,相信华为也能在这方面给予帮助。

另外别忘了,华为除了在通讯方面拥有绝对领先地位之外,在移动终端市场也同样有一席之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合作内容中「多屏互动」、「移动终端」这样词汇的出现了。

故事刚开始

近一两年来,华为在移动端的大力布局的成果明显,华为荣耀手机曝光度极高。而随着移动终端的逐渐增多,从手机车机连接这点来想象,对于华为来说,和汽车厂商的合作,其实就是在移动端的延伸过程。

QQ截图20141111145141

移动终端在任何时候都是内容的载体,小米给了陈彤 10 亿美元在「内容」上大砸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随着终端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华为也有很大的可能深耕内容。有可能的结果是,华为除了通讯方面的优势,还将会实现手机、车机、云多屏多端的互联,这样的话,内容就会有极大的展现空间。

Q3
图片来源:zol

华为「一脚踏两船」,这种行为厚道吗?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而且长安在此前也接触过其他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彼此的多种选择很有可能是未来跨界合作的趋势。大家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的是更多元化的合作。

所以,现在看起来是强强联合的大新闻,或许在明年、后年,就会变得司空见惯,而我们更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合作,会在产品层面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合作又会如何落地?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