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要票选出镜率最高的企业,恐怕不是雷总缺席的小米,也不是明星助阵的鸿蒙智行,而是车企身后的几家幕后巨头:比如,频繁出现在各家车企 AI 上车 PPT 上的 DeepSeek;曾一度被车企们调侃为「替宁王打工」、在自家展台开起「车展」的宁德时代;以及,先后出现在了别克、凯迪拉克、本田、AUDI 的发布会上,一口气官宣了与七家车企品牌新合作的 Momenta。
它们一个提供了 AI 赋能的底座,一个提供了动力电池的基石,最后一个则提供了数据驱动辅助驾驶落地的闭环,成了智能电动时代不可或缺的「智电三巨头」。
对于前两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对于 Momenta 这个自动驾驶界的隐形冠军在这个时间点选择站到前台还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毕竟,最近一系列新政策刚给辅助驾驶加上了一个紧箍咒,让车企的辅助驾驶宣传踩了踩「刹车」。
不过,在 Momenta 这儿一点儿没感受到辅助驾驶的降温,连曹旭东自己也在采访中把这种监管形容为「良币驱逐劣币的发展趋势」,被市场选择果然底气十足。那 Momenta 是怎么从自动驾驶的红海里突围,成长为巨头的呢?
从 0~100 车企「顶配三件套」的养成之路
第一次在上海车展见到 Momenta 的身影还要追溯到 2021 年。那一年的车展上,Momenta 并没有展台,智己展示了双方合作的 IM AD 辅助驾驶系统,算是让 Momenta 以供应商的身份第一次间接出现在了上海车展上。
当时,国内高速领航辅助驾驶(高速 NOA)还在落地前夜,各家车企刚刚搭载激光雷达上车,很多自动驾驶公司还在 L2 or L4 二选一的路线中纠结。不过,当时的 Momenta 早就务实地选择了 L2+L4 同时做——「一个飞轮的两条腿」,并在更早的 2020 年就开始用深度学习做自动驾驶的规控。
一年后,智己 L7 开启交付。在交付之前,Momenta 内部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上深度学习的规控,还是传统的基于规则的规控?最终,他们选择了风险更高、更有挑战、上限也更高的深度学习路线。后来,这条技术路线有了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端到端」。
因为这个决定,搭载了 Momenta 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智己 L7 成了国内高速 NOA 落地的第一梯队,Momenta 成了众多自动驾驶公司中率先实现量产交付的一家,迈出了从 0 到 1 的第一步。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当 2024 年初整个行业跟随特斯拉的脚步转向「端到端」路线时,Momenta 成为中国第一批量产端到端方案的公司;在 2024 年下半年,各家推出两段式端到端技术时,Momenta 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已经落地量产。
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和落地速度,帮助 Momenta 在 2023 年获得 10 家车企的量产定点项目,交付 8 款量产车型;到了 2024 年,交付的量产车型扩大到 26 款,累计合作车型超过 130 个,这其中既有智己、腾势、仰望、昊铂这样的自主品牌,也有奔驰、奥迪、通用、丰田、日产这样的全球化车企,据统计,全球销量前十主机厂中约 7 家选择了 Momenta,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厂收割机」。
合作滚雪球般增长最直接的数据证明就是:从 2022 年中旬交付第一款车,到第一个 10 万台车交付,Momenta 用了 2 年;第二个 10 万台车交付,只用了 6 个月;正在进行中第三个 10 万台交付呢?——根据 Momenta 的估计,可能只需要 3 个月。
做智能驾驶巨头,需要哪些护城河?
如今的汽车行业在辅助驾驶的选择上通常有两条路:要么选择自研,打造差异化体验;要么选择第三方方案,迅速补齐辅助驾驶应用的短板。看似是两条路,但他们对于辅助驾驶方案的需求殊途同归:都需要技术的先进性提升竞争力;都需要可靠、迅速的落地能力来保证量产;也都希望既能通过平台化技术降低成本,又能在不同车型、序列产品中做出差异化工程。
技术的先进性、可靠迅速的交付能力、兼顾成本和差异化,可以说是当下辅助驾驶领域的护城河。
在技术方面,作为国内第一批量产端到端方案的公司,Momenta 算是辅助驾驶领域的引领者。在早期,Momenta 就提出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辅助驾驶能够输出源源不断的数据流,自动驾驶 Robotaxi 能够反馈给量产产品技术流,两者基于统一的传感器平台相互协同,形成高效打通。
因此,今年下半年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一段式端到端 Momenta R6 飞轮大模型,相比与目前行业常见的两段式端到端,一段式端到端中间没有人为定义的数据接口,传感器数据的信息量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AI 的能力做出决策;这套飞轮大模型能够在模拟的环境里探索新的驾驶行为,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自我快速的成长,让驾驶在安全、安心的能力上,有机会超过人甚至大幅度超过人。
与此同时,Momenta 今年还将推出行业内首个前装量产的 Robotaxi 方案,通过复用量产传感器和计算单元来降低单车成本,通过无图实现全国不同道路环境的适配。
智能辅助驾驶+Robotaxi 这两条腿,还在飞转,而且不只在国内转,随着全球化战略推进,这套解决方案还成功落地到欧洲、澳新、中东、日本等市场,做到「全球都能开」。
除了技术外,合资品牌和跨国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最看重的因素就是技术成熟、品质可靠,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又快又稳」。
为了兼顾上车速度和对交付稳定性的要求,Momenta 专门设计了「三大法宝」:
- Momenta Framework:一个确保 L2 和 L4 产品在底层算法框架上保持一致的工具;
- Momenta Adaptor:一个针对不同主机厂需求而设计的适配工具;
- Momenta Box:一套基于多个量产项目总结出来的开发套件,旨在解决软件需要在不稳定硬件上运行并及时交付的问题。
这套法宝能快速交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车型时,既能保证交付的稳定性,也能满足差异化需求。比如,只需要 3~6 个月,Momenta 就能完成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实现规模化量产的辅助驾驶方案的新车型适配。
最后
还记得 2022 年前锂电价格巅峰时,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各家车企掌门人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开起了一场关于动力电池「吐槽大会」。那时候我们就在感叹:放在十几年前,怎么敢想象一家国内供应商会成为成为整个行业的焦点,站到动力电池世界的舞台中央呢?
当时针对宁德时代的这句感叹,如今同样适用于 Momenta 身上。
当电动化的上半场竞争趋于成熟后,智能化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这一次,中国的供应商又一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次 Momenta 带来的不仅是更快、更强、更本土化的「中国方案」,也是帮助车企大厂们走向世界、全球都能开的「全球方案」。或者说,在智能电动时代,以宁德时代 x DeepSeek x Momenta 为代表的中国方案就是世界选择。
之前,曹旭东在采访中被问到自动驾驶的未来时曾说过这样一组数据:自动驾驶的实现,必须要攻克数百万个长尾问题,且要积累至少 1000 亿公里的数据。随着 Momenta 手握全球 Top10 车企中 7 家的「选票」、朋友圈越扩越大,这个目标也在逐渐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