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是 Theo Drijfhout,现任博世汽车多媒体事业部亚太区总裁。在「Any car My car」活动之后的鸡尾酒会上,我们对这个荷兰人进行了专访。我们很想知道,在他眼中,mySPIN 是什么样子,博世又是什么样子?他更多的从战略层面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mySPIN:满足厂商和用户的双重需求
在我们看来,博世一直以来是都是一家面向 B 端的公司,但是 mySPIN 的最终使用者却是车主,对于博世来说,mySPIN 这样的产品怎么样既服务好 B 端又服务好 C 端?
首先,博世不仅仅是 B2B 的公司,它还有很多 B2C 业务,比如博世的工具类产品,比如博世的家电类产品。另外,很多管理层人员都是从 C 端业务做起来的。
我们非常关注客户的需求,在博世有一个 UI 部门,专门关注大家 HMI 的使用习惯。博世现在更多的是去关注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开发一项技术,去推给终端消费者。
终端消费者有越来越强烈的信息娱乐需求,而车厂的需求是安全。把二者结合,有两点需要做到,一是提供安全的 HMI 解决方案,二是提供安全辅助系统保护来终端消费者,这样才能同时满足二者的需求。
mySPIN 和 CarPlay、Android Auto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后二者的终端用户都是属于苹果和谷歌的,而 mySPIN 的用户不同,它是属于汽车厂家的。那么博世有没有想过发展自己的用户?
概念上来说,mySPIN 和那两个区别不大。他们首先都需要对车厂进行适配,然后再用适配用户的需求。但是,mySPIN 的适用范围更宽,因为它可以同时兼容 iOS 和安卓。这样的话,就可以针对车厂进行更好的适配。
不过,mySPIN 还是优先服务于车厂的。他们会把用户数据作为很重要的私有信息,在这方面,博世不会很强的去发展自己的用户群体。
mySPIN 要构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那一方面是和 App 公司的合作,另一方面则是要得到更多整车厂商的支持,博世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汽车厂商的合作存在什么难点?
博世会利用和车厂固有的关系来推广 mySPIN,但是不同的车厂发展战略也不一样,有的侧重于驾驶辅助功能,有的侧重于车载互联,有的侧重于信息娱乐,而我们会把自己的创新和他们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使用这种手机车机互联产品,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用户数据的收集和获取。那么通过 mySPIN 搜集到的数据是属于汽车公司的还是属于博世的?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不停去澄清的问题。博世很关注用户个人隐私,所以原则是不会去做侵犯隐私的事情。不过,博世感兴趣的是,有些数据在经过存储、分析之后,是否可以对终端消费行为起到帮助作用?另一种情况,如果是针对 OEM 客户,那这种情况下数据问题就是整车厂需要关心的。更多时候,这两种情况会相互重合,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创新与失败
博世是一家很大、很传统、偏向硬件的公司,但 SoftTec 更像是一个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SoftTec 怎么生存?在结构上是否会有一些创新?
博世从最高管理层开始就有一个共识:我们并不是一个硬件公司,我们很大的业务来自嵌入式软件——硬件内的软件业务。我们大部分的研发工程师都是软件工程师。而且,博世接下来要进行转变,不仅仅是提供硬件,还要提供服务。这是最高管理层的决策,也是有很高优先级的公司战略。SoftTec 作为博世多媒体的一部分,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去开发新的关于服务和内容的产品,去满足市场需求。
mySPIN 在中国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或者说业绩指标?
在中国我们没有针对 mySPIN 制定严格的目标。他是我们众多产品组合的一部分,不过,我们的目标是到 2020 年,有 20% 的销售额来自物联网领域。
最后一个问题,博世这样的公司对于失败的容忍度有多高?
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来衡量,但是可以给出一些信息,比如,过去三年里博世在中国投资大约了 100 亿人民币,这其中很多用在了工厂和人员的培养上,而这些一般不会有商务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就必须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必须去创新,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有错误发生。博世是能容忍失败的公司,但是我们会尽快发现错误,并且尽快解决错误。不会像其他公司那样,制定一个五年计划,等到第三年才发现错误。我们的特点是及时纠错。
根据统计,只有 5% 的初创公司可以呈现出长期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新业务当成是初创公司在做的事情,那肯定要容忍失败和错误。95% 的尝试可能都会以失败告终,但是那不是不去创新的借口。
(关于 SoftTec,我们之前曾经做过报道,可以在这篇文章里查看:《「技术宅」博世集团中的革命先驱——博世 Soft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