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活动 panel 分享又来了,以下内容来源于「Any car My car」线下活动的第二个圆桌环节,主题是「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车生活」。如果你错过了昨天的干货分享,请 点击这里 。
照例还是看看哪些人参加了这个讨论:
主持人:刘晓贝——博世战略合作经理;
嘉宾:Sat Gill——捷豹路虎全球手机互联负责人;
孔祥来——搜狗地图总经理;
余建约——考拉 fm 总裁助理;
刘瑾——豆瓣音乐 VP;
张炳林——百度导航研发总监
主持人:今天台上的这四个 App 公司,恰好就是满足了目前车内两大强需求:导航、听。那么移动应用如何通过自己为用户提供的功能改变车生活?这四家移动应用为了提升车主在驾车场景下对应用的使用粘度,以及对手机互联这种方式的粘度,都做了哪些改变?
孔祥来:在跟博世合作 mySPIN 之前,搜狗在手机上做导航和地图有很长时间,我们一直以来都注重用户体验,比如我们把导航的体验拆成八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有团队跟进,包括指标的打分标准、迭代、回收用户反馈。但是这么做不够,因为用手机导航最关键的欠缺就是:手机屏幕不够大;声音不够大;续航有问题。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把手机和车机连接起来。在我看来,它的实质是把车机做成手机的「大外设」,手机是主要的运行环境,车机提供更好的屏幕、扬声器、麦克风、以及给手机充电的能力,软件在手机上跑,硬件用汽车的。
传统车机导航软硬件升级很麻烦,而车机手机互联之后,应用升级变得很简单。
余建约:如果说车联网是一张网,这张网从哪方面切入才是最有价值的呢?考拉的观点是从娱乐来切入。在汽车上,除了驾驶之外,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收音机和导航,但是收音机现在的问题是广告太多,想听的听不到。那么用手机电台来解决,希望用户在任何应用场景都能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一种解决方案是嵌入式的解决方案,叫做 native app,另外一种就是手机车机互联。如果做 native app,明显的问题是汽车的操作系统和芯片等硬件和软件的生态系统和标准没有搭建好,所以开发者进入很困难,那么就只剩下车机手机互联。不过目前不足的是,不同厂商有不同的 SDK,适配很麻烦。mySPIN 解决的问题是能够让开发者通过一种介入,联系到很多汽车品牌供应商,会大大减少开发难度和成本。
我的观点是:1. 手机互联是现实的解决方案 2. 车联网的接入点应该是先从娱乐介入,让更多人用起来 3. 希望有更多的厂商参与进来建立起大的生态系。
刘瑾:汽车厂商和移动互联网之间有沟通障碍,不过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说,豆瓣注重的是更好地提供内容和服务,把一定的决定权交给合作伙伴,做最终给用户的呈现。豆瓣电台希望用户的一致性服务能贯穿生活各个层面,所以我们既和手机厂商、又和智能家居以及汽车厂商合作。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用户在车内听到一半的歌,下车能够接着用手机听,然后进入屋子后,家里的音响还能接着放。同时所有的喜好也能够被后端服务器记录下来,推送更多喜欢的内容。从服务提供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把服务做到极致。
张炳林:百度做车联网有 4、5 年的时间,在车联网领域有两个核心的关键:1. 首先车必须是联网的状态,手机和车机互联是比较好的产品形态,可以低成本地实现让汽车联网。2. 做一款 App 或服务,要契合硬件平台和用户群体,在结合 mySPIN 的时候要想好怎样结合车的硬件平台、屏幕大小以及 HMI 的要求,以及如何使用车内传感器和数据,来提升导航体验。比如之前墨迹提到的天气和导航的结合,根据雨刮的位置和速度知道天气、根据车内高精度 GPS 实现导航,通过车载陀螺仪和转向数据在信号盲区内实现精准惯性导航。不应该把手机的 App 直接搬到车里,只是把车机当做一个屏幕。
主持人:其实这四家公司是 mySPIN 的第一波合作伙伴,是大家最真实的感受,那么问题可以挖掘得深一点,做地图和导航的有很多,如何做差异化给终端用户提供更特别的用户体验?
孔祥来:过度强调差异化很容易走到误区,那就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现在各家导航还没有达到去做差异化的程度,导航还没有达到用户的满意度,最基本的 KPI 都没有达到最好。搜狗做了大量的用户调研,请了代驾司机和「小白」司机来实验,两个群体对导航方案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凡是被老司机评论为好的方案,小白司机并不认同。我们对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认知不到位。我们要做的第一点是先把导航本源的功能做好,根据用户自身特色来做,差异化是下一步事情。
张炳林:在百度地图中使用导航的用户有一个亿,反馈有很多。一个产品内在功力是核心,数据的准确性、结合实施交通路径规划能力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会考虑差异化。根据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来做个性化的导航轨迹、个性化的语音播报等等,在这些方面来差异化推荐。个性化的需求是存在的,不过前提是要做好核心能力的提升。
主持人:归结一下,满足用户的两个基本需求:一个是简单,一个是准确。
主持人:在线内容娱乐方面,考拉的娱乐内容更综合,而且用户选择余地比较大,豆瓣上有很多小清新和铁粉。所以从在线娱乐的角度来讲,你们怎么看待差异化问题?
余建约:我们的竞争力来自两点:1. 对车型和品牌的理解,根据不同车型和品牌做一些差异化的内容。2. 来自用户,深度了解我们的用户,本地化的新闻和服务信息等等。在解决功能问题后,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解决。汽车领域和互联网完全不同,汽车很重视安全性,开发周期长,所以企业的有序经营对汽车很重要,考拉已经存活了 7 年的时间,是国内最大的电台运营商之一;另外一点就是和汽车企业合作,盗版的事情也绝对不能出现,考拉对版权的保护很重视;另外,在中国做娱乐内容,必须合规和安全,考拉在资质和证件方面是做的最好的;对跟汽车企业合作的节奏有更深度的把握,包括产品开发以及结算周期等等。根据这种长周期的合作方式,考拉专门成立了车载开发团队。一个是要从 C 端做差异化,一方面是要从合作伙伴品牌的定位找差异化,另外要对汽车产业有深度认识,要适应。
刘瑾:有两点,一是豆瓣电台本身的产品属性。音乐的需求分为两个类别,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从被动收听音乐的角度来讲,车内的情景是一种天然的环境,豆瓣最早是和宝马合作,我们希望和汽车厂商做一些探索创新的事情,车内电台在形态上优于点播类的产品。其次是调性,最开始合作的车型也都是被认为有相同用户群体的。有了这些基础,其他的技术问题可以协调,有些也可以往后放一放,继续推进。
主持人:在跟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公司充满「情怀」。对移动应用来讲,如何才能站着把钱赚了?商业模式是最大的挑战,无论是在手机上或汽车里,你们如何考虑未来车内 App 的商业模式?
孔祥来:设想过一种方式,在车联网整个大的环境中,商业模式方面汽车厂商的态度很重要,很多互联网公司做个手机、可穿戴设备都费劲,那么何谈颠覆一个一百多年的成熟的行业,现在远没有到达那样一个阶段。应该由车企站出来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为了保证良好生态,车厂也许可以向终端用户收取「上屏费」。对于汽车厂商自身来说,也是一个长远的举措。如果汽车厂商对商业模式这件事置之不管,那么我们可以对比现如今的移动运营商,未来很有可能被体量足够大的互联网公司颠覆。
余建约:没有用户层,商业模式完全是耍流氓。先要考虑车联网对用户是有用的,再去考虑商业模式。电台上面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通过音频广告,这是一种时间的广告,媒体不受空间限制。但是在车上应用,互联网企业仅仅做广播广告其实是一种浪费,围绕着整个车的 O2O 才大有可为。例如汽车后市场、自驾游 POI 推荐等等。另外就是社交,目前还是在静止状态的社交,但是移动状态的社交还没有解决,我们也许会尝试。例如在堵车的过程当中和女神聊天,是一种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果真正能搭建起来车联网的生态系,我们也可以做培训,例如在开车过程中学英语等等。
张炳林:这个要基于用户规模,互联网每个细分领域只有一到两家可以活下来。车联网领域的用户群体相对优质和高端,每年花在车上的消费更高,这样的费用都会产生很高的现金流,存在商业化的机会,车联网的未来有可能在 O2O 这个环节。
讨论的最后,主持人刘晓贝「深情」的凝望 45 度的前方,然后说:
「你问我将要去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这个大海其实就是汽车和移动互联网以及所有用户体验最终融合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