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出存在感的 Goluk——一台行车记录仪的「自我修养」

· Apr 10, 2015

「人活着就是为了存在感。」当钱进向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像是在上一堂哲学课。不过大家不用担心,GeekCar 还是一家科技媒体,这篇文章也不是鸡汤文。钱进也不是心灵导师,而是智趣车联创始人兼 CEO,他们现在正在做的是一款叫做 Goluk 的行车记录仪。

在很多人眼里,行车记录仪就是用来记录事故、预防碰瓷的。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要把行车记录仪赋予更多的玩法,钱进选择给他的 Goluk 加上直播和分享的功能。

本质是为了体现存在感

在 Goluk 的附件里,有一个遥控按钮,把它贴在方向盘或者中控台上,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动录制此前 6 秒和此后 6 秒共 12 秒的视频,然后在配套的手机 App 里给这段视频添加滤镜,然后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分享。

类似的控制方式,我们在盯盯拍上也看到过。不过 goluk 还有一个好玩的功能,就是刚才提到的实时直播。Goluk 的用户可以在 App 里自行设置直播的时长,然后给朋友发送一个链接,对方点击这个链接,就可以看到 goluk 用户实时(延迟 2-3 秒)拍到的视频。

而在钱进看来,这一切得以实现,有两个基础:流量价格的降低以及视频压缩技术的进步。

朋友间的分享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而他们同时也想做一个大圈子。未来,智趣车联会运营一个视频社区之类的东西,用户可以把自己拍到的视频上传到社区,让更大范围的人看到。

他们的思路很明确:通过硬件来创造内容,挖掘「存在感」。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提升硬件产品的存在感,二是提升用户的存在感。

「提升硬件的存在感」很容易理解,通过上述功能的加入,车主可以和行车记录仪产生更多的互动,而不是让用户淡忘掉它的存在。

「用户的存在感」,则是源于对社交产品的研究。试想一下,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微博里 po 照片,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希望让别人感知到自己的存在。Goluk 不过是给了用户一个新的内容生产渠道。但是话说回来,究竟有多少人有分享的意愿,还是个问题。而且行车记录仪的应用场景有限,不加以发散引导,不太容易改变用户的固有思维,这很考验钱进团队的后期运营能力。

其实,硬件并不是这个团队所擅长的。钱进在此之前是导航犬软件的创始人,经营多年、回绝若干收购意向之后,最终选择放手,但是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以及用户需求的挖掘经验,却得以保留下来。

Goluk 的产品思路

Goluk 这个产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钱进总结了目前行车记录仪产品的三个缺点:观念传统、功能单一、没有巨头。

就像之前说过的,行车记录仪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而且功能定义更多的趋向「监控」二字。它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很强的存在感。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机会从不一样的角度对它进行创新。行车记录仪的本质是摄像头,gopro 的本质也是摄像头,它带来的启发,已经足够「唤醒」一些人了,比如我们之前报道过的卫程、盯盯拍。

钱进说,行车记录仪这个硬件在车内的轻属性更适合用来作为市场的切入点。这里的潜台词是,他还会进行后续的布局,目标指向的是「车联网」。具体是什么产品,他没有回答,只是说「软硬件结合」,与 Goluk 形成功能的延续与搭配。

在现阶段,智趣车联如果想通过 Goluk 这款产品来积累用户、建立品牌,就需要在价格上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目前主流品牌的行车记录仪产品集中在 600-800 的价格区间。

IMG_0903

身为「车联网产品」的行车记录仪?

且不说 Goluk 这款产品能否达到钱进预期的效果,从他的产品思路和体系布局上,我们感觉到的一个趋势是,行车记录仪在未来或许会被重新定义,变成「互联网产品」或者「车联网产品」。

越来越多和车有关的产品都以「车联网」作为包装——大家都想做车联网,大家都在找入口。但是,单靠行车记录仪本身,并不足以承载起「车联网」这个概念。比如应用场景单一、应用频次相对较低等等,虽然 Goluk 这样的产品有创新,但是仍然需要教育用户。另外,我们谈「车联网」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数据」,行车记录仪是生产影像的,它产生数据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应该算是先天不足。

可能正因为如此,钱进才会规划后续的、更重要的产品。这个认识至少是对的。

所以,行车记录仪如果想作为互联网、车联网产品,只是开始,不是终点。只能是辅助,而不是主角。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2 responses to “想突出存在感的 Goluk——一台行车记录仪的「自我修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