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志勇」)
2014年 12月 21日,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入股和谐汽车,并成为和谐汽车的第二大股东, 10天之后,和谐汽车就发布公告宣称已经与新能源汽车控股(中国)有限公司达成收购其旗下浙江绿野汽车有限公司的谅解备忘录。
一直站在舆论焦点中心的郭台铭与富士康终于正式踏进汽车整车制造的领地,新能源汽车就将是郭台铭汽车梦想的突破口。
比亚迪模式
从富士康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的过程来看,像极了另外一家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汽车此前与富士康一样,是世界上有名的代工厂,也是富士康的主要竞争者。比亚迪曾经给传统手机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代工,业务一度如日中天。也因此,在 2003年到 2008年之间,比亚迪与富士康之间甚至数度爆发非法获取对方企业商业机密的争执,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双方在市场份额上的激烈竞争的反映。
不过,从 2003年,比亚迪就开始进入了汽车行业。当年 1月 22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 10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同年,比亚迪还收购了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占地 20万平方米);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占地 56万平方米),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辐射全国的全方位布局。
富士康此次进入汽车产业,也是从收购开始。而在此次收购和谐汽车,以及透过和谐汽车收购浙江绿野之前,郭台铭已经开始在汽车产业实施布局。
2005年,台湾鸿海集团,也就是富士康的母公司收购了台湾安泰电业。郭台铭进入汽车产业的最初设想只是希望代工模式或者是供应商模式。也因此,郭台铭曾经聘请了许多曾经在福特公司工作过的员工在美国底特律四处奔走,但是相对封闭的汽车产业链条很难打入。而安泰恰恰在汽车产业有着深厚的资源,安泰电业的汽车整车客户包括日产、福特、现代,因此收购安泰电业之后,郭台铭就等于进入了汽车产业上游,基本完成了代工模式的布局。
2005年,鸿海集团又参与投资以汽车电子系统与电动车系统整合为主要业务的华创车电。 2011年,鸿海集团车用娱乐资讯系统获得奥迪公司采用。同时,郭台铭还不断与大陆的汽车企业或地方接洽各种合作可能性,目的就是扩大自己在汽车行业代工的优势。
但是,代工模式的最大弱点就是很难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甚至受制于汽车下游客户的经营好坏。同时,中国汽车市场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让郭台铭深深感受到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成为世界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黄金市场。
郭台铭在成为特斯拉的车用面板供应商之后,并不满足。郭台铭已经有意愿与特斯拉进行整车制造方面的合作。只不过,特斯拉方面还没有最终的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车用面板厂商,鸿海集团不仅会为特斯拉供货,其客户还将包括宝马、保时捷、捷豹、福特等汽车厂商。 2013年,该公司的车用面板出货量约为 1400万片。
也许,特斯拉的成功以及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让郭台铭在 2014年全面向整车制造领域发力,更准确地说,是向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全面渗透。 2014年 3月,北汽宣布与富士康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制造全新一代动力电池及其系统。 6月 18日,富士康与北汽合资成立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北汽占股 60%,富士康占股 40%。9月,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在太原出席第二届晋商大会时,宣称将在山西投资超过 50亿人民币,利用山西丰富的能源资源,大举进军电动车产业。
从汽车电子到电动车系统整合,从电池芯到锂电池组,从整车生产到汽车销售,郭台铭的投资已经是在全面开花。
风云突变
世界各国投入巨资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应付传统石油资源的紧张与短缺,同时,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让新能源汽车的推出有了更充足的经济理由。
2011年之后,世界石油价格呈现大幅上涨,一直到 2014年上半年,世界石油价格一直徘徊在 100美元左右,高油价几乎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常态。高额的石油成本,不但加大了工业汽车企业生产的成本,更关乎到千千万万车主切身的消费利益。
而对于那些对石油依赖度很高的国家来说,石油的战略紧迫性日益提高。以中国为例,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 2014年全国石油产量 2.1亿吨,净增长 138万吨,同比增长 0.7%,连续五年保持在 2亿吨以上。不过,中国海外进口的石油相比国内产量更多。根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4年中国进口原油 3.1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 59.6%,较 2013年的 57%又上升 2.6个百分点。
但是, 2014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石油市场风云突变,石油供求地区结构出现巨大变化,美国对于海外市场石油需求的数量不断降低。同时,由于美国页岩气的开采量不断增加,让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大幅缓解,石油价格大幅下滑。截止到 2005年 1月 16日,世界石油价格最低下探到 45美元以下,相比最高时期的 100多美元已经腰斩过半。
而且,世界石油价格走低的趋势可能不会停止,世界石油市场正在面临一个全新的格局。
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石油市场的价格涨落有很大的关系。 1970年代以来的数次石油危机确实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但是每次石油价格的回落,也让已经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即跌入谷底。 199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所研发生产的 EV1电动车之所以最终退出市场,与石油市场的走势以及石油相关产业的利益有很大关系。
这次石油价格的走低不仅波及范围广大,而且价格下降幅度前所未有。当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不断走低之后,仍然面临着诸多市场与技术问题的新能源汽车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而且,虽然许多汽车企业争先恐后进入电动车领域,但是,从财务角度来看,还没有哪一家汽车企业真正在电动车市场上获得盈利。
此时的郭台铭,无疑遭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外部市场因素的逆转将成为鸿海集团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然,在大陆,郭台铭在电动车领域无疑还缺少一个最关键的钥匙:汽车生产资质。当年,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厂,一下子就解决了最为棘手的市场准入问题。然而,鸿海集团在数次并购之后,仍然还在汽车产业的外围打转。
有人说,资本与技术很重要。但是,在大陆市场,资质才最重要。没有资质,无论有多么雄厚的资金,无论有多么强势的技术资源,都只能是数字 1之后的那些个 0。
前景可期
然而,郭台铭也并不是就没有任何的机会。因为这一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
此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自于多方面的的考虑,石油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高低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却不是全部。越来越恶化的全球环境同样是世界各国政府不容忽视的因素。
从各个国家政府的重视程度来看,也是史无前例。德国、美国、中国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在 2014年考察上汽集团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中国汽车强国必由之路。
因此,即使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反复,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只能越来越重视。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巨大突破。支持政策出台的频密程度,市场产销增长的幅度,都足以让产业界为之振奋。
此时的郭台铭,可以说是赶上了一个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与安全都已经不成问题,所谓的续航里程将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不断提高,以及充电设施网络的完善,从而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彻底消除里程担忧。
不过,郭台铭所遭遇的将是一个市场后来者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竞争。郭台铭所拥有的优势是汽车电子方面的长期积淀,以及在某些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先,但是整车制造领域一直未有涉猎,供应商配套体系以及生产管理将是鸿海集团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郭台铭能够做的比比亚迪更为出色吗?或者说,郭台铭有希望成为中国式的特斯拉吗?
最有发言权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