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汽车蓝皮书论坛」,主题被定为了「汽车四化」。所谓「四化」,指的是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在这个很贴合 GeekCar 报道范围的论坛上,那些大咖们的言论很有意思,不乏金句。(以下内容有些来源于主办方记录,有些来源于 GeekCar 小伙伴的现场记录和回忆,个别有偏差的地方还请见谅。)
奇瑞尹同跃:
互联网人的第一大特点,特能吹,第二个特点,思维特别开阔,第三,特别颠覆传统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只能当老大,这和我们汽车人一直希望低调的态度明显不同。
长安汽车副总裁李伟:
智能汽车的困惑和挑战,一是法律法规缺失;二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汽车发展缺乏统筹;三是整车、互联网企业合作模式不清晰,矛盾较多;四是道路适应性验证复杂度难度高,考验车企产品的可靠性;五是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仍掌握在外资手中;六是中国品牌与强势供应商合作被动,摊销量低,同步研发弱,同质化严重。
广汽研究院院长黄向东:
汽车共享不仅仅是用车领域的共享,还应该是在设计、生产、制造这些前期领域上的共享。
博泰应宜伦:
前面拖堂了,我准备只花十分钟来完成今天的演讲。
易到用车周航 VS 石述思:
周:你们问我对 Uber 广州被封怎么看,是希望我说「唇亡齿寒」还是「兔死狐悲」?中国要发展共享汽车,只能在妥协中坚持前进。
石:很多人包括政府都认为,私家车一辈子也别想变成专车。你怎么想?
周:易到做共享花的是美国的投资,对我们来说,如果干成了,中国消费者受益,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如果做不成,花的是美国的钱。也没有什么损失。
清华大学赵福全:
汽车不等于手机,汽车无需也不会成为「手机」。未来是 C2B 的时代,厂家和消费者直接对话。颠覆者与被颠覆者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广汽集团工程研究院首席总师黄少堂:
每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每次交通工具的革新,又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有些公司研发智能汽车,不等于他们就要生产智能汽车。
我们谈未来汽车的终极愿景,其实技术的商品化都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打个比方,到达景点不是目的,更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
汽车的智能水平取决于网络架构的 DNA。
关于「汽车智能化」的圆桌讨论:
腾讯副总裁马喆人:
汽车的智能化是基于云端的一种服务。在未来会获得成功的,很有可能是「智能交通运营商」。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下,要考验公司的反应速度、服务基因,以及本土化能力。
博泰 CEO 沈晖:
在未来,车应该会变成能够照顾人类的机器人。
高德副总裁周频:
汽车智能化是「手机智能化的汽车版」。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下,不管是对于汽车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来说,考验的都是两种能力:拥抱融合的能力,以及生态对接的能力。
沃尔沃研发副总裁沈峰:
沈晖原来是门里面的文明人,现在「退化」成了门外的野蛮人,哈哈哈哈。
下面这句忘了谁说的了,不是北汽的总裁助理荣辉,就是联通客户事业部副总经理辛克铎(抱歉):
德国玩工业 4.0 其实是想明白了一件事,在未来他们玩不过美国中国,所以只能老老实实的做制造。工业 4.0 会让德国变成中美的生产工具。
大家的一致观点:互联网公司和车厂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他们是「老夫少妻」。
关于「汽车电动化」的圆桌讨论:
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
低速电动车是违法的,相当于劣币驱逐良币。
日本为什么造氢能源车?不是因为电动车有技术缺陷,而是因为制造电池的各种原料在日本本土都很难提供,相反在中国这些都是富矿。我要是日本首相,我也会做这样的决策。这是由国情决定的。
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
电动车补贴这个政策本身就是错的。可能政府的本意是,利用补贴吸引用户购买,产销量上去之后,会摊薄成本,然后等价格降下来之后,再逐渐减少补贴。但这就让很多厂家为了补贴而做新能源车。另外,不能因为用户的续航焦虑,就一味的往车上加电池。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在技术上下工夫,比如轻量化、更高效的能量利用等等。
除此之外,论坛上的干货、水货还有很多,在这儿没办法一一呈现出来了。总之,思维的碰撞和启发很有趣。
最后做个严肃的总结:其实单独拿出来这「四化」中的任何一个来看,都是很了不起的变化,而现在他们却在共同发生作用,让汽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管是从行业产业层面,还是从产品用户层面。处于这个变革之中,GeekCar 觉得很兴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