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市场:别急,还没完事呢

· Jun 17, 2015

不太久的曾经,我手机里有个 App 文件夹名字叫做「用车软件」。里面星罗密布好几个相关 App,包括拼车类的。不过到现在,留下来并且常用的就 2、3 个了。

最近几家拼车软件都在或明或暗的较着劲,身边小伙伴乐呵呵的感叹,上下班用了优惠券之后花几块钱就能通勤,突然有种「共产主义社会」提前到来的幸福错觉。那么,拼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拼车的壁垒有多高?

其实拼车市场的进入门槛并不是那么高,所以这也是初期「百花齐放」场面出现的一个原因。不过随着用户量的积累、产品细节的不断优化以及营销和资本的助推,这个壁垒是在逐渐提高的。

整个拼车市场的增量还有很大空间,所以还没有到「短兵相接」的最后关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过了「群雄逐鹿」的阶段,爱拼车的「死亡」就揭开了拼车市场快速淘汰的序幕。嘀嗒的迅速成长,天天用车、51 用车结盟百度,滴滴顺风车的强势进入甚至是人民优步(宽泛意义的拼车服务)的本土化落地等等,让其他一批还没有来得及快速「上位」的拼车 App 提前被宣告了「死期」。

至于留下来的这些公司,还没有到「尘埃落定」的那一步,不过差距和变化正在很微妙的发生着,算是一个逐步的「定型期」。区分度不大的拼车市场,可以借用天天用车 CEO 翟光龙说的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格局——「纠缠」。

「补贴」过猛,悠着点儿

补贴这东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全成了标配:从美食外卖类平台漫天纷飞的各种券,再到那场记忆犹新的滴滴快的烧钱大战,补贴在拼车里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 GeekCar 曾经采访过的一些拼车 App 公司,开始都是用一定的补贴吸引车主和用户,并且教育他们。对于补贴这件事,我承认它很重要。

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拼车需求的 High 点很明确——一是能拼到车,二是价格划算。前者包含了拼车的成功率以及拼车的响应时间,基于此,如果便宜那更好。

补贴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资本,滴滴顺风车依靠阿里腾讯,51 和天天背靠百度,嘀嗒也融了 1 亿美金的 C 轮,巨头们已然集结,补贴会是整个拼车市场里面的一剂猛药。

不过仔细想来,这剂猛药或许也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来看看各家大概的补贴情况:就在今天(6.17),51 用车北京「全城免费拼车」活动的火爆程度让系统都几近崩溃;嘀嗒今年以来对于补助算是比较「理性」的,评价 5 星一般 10 块钱的补贴;滴滴顺风车目前的补贴延续了之前的激进,高峰期补贴司机一单 35 块,乘客也是每次有金额不等的优惠券;而天天用车的翟光龙肯定了补贴的必要性,但是也客观谈到「和滴滴顺风车相比,天天用车肯定不能,也没法硬碰硬」。

补贴「过了」的副作用我想以「顺风车」为例来分析一下。我们得明确拼车的目标群体需求是什么:主要是上下班的顺路搭乘以及少许的其他顺路情况,这就决定了车主和乘客的来源。滴滴顺风车的大力度补贴吸引普通车主加入的时候也转移了很大一部分滴滴平台上的快车司机以及所谓的「黑车司机」。在「抢单」过程中,最符合拼车本质的那些优质车主们会遭遇接单困难,那么「顺风车」产品也就失去了本质的东西。

何况补贴不是永久的,当补贴潮水退去,这些严重「趋利」的司机们肯定会粉转路人,到时候乘客也会明显感受到平台上拼车响应速度的变化。一言蔽之,这样的补贴让产品背离了「顺风车」的初衷。

当然也得承认,药效还是很猛的,上线不到 3 周的滴滴顺风车在北京的日单量已经达到 10 万+,而且正在往其他主要城市扩张。不过滴滴顺风车业务在滴滴里面一下子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让它和自家的快车业务有了矛盾,两者自然地左右互搏。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这几大业务之间在内部也形成了「竞争」,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财务投入等等都变得很微妙。据不愿具名的朋友透露,目前滴滴可能考虑把顺风车业务从滴滴 App 里面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 App 产品。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

有咨询机构的报告称,4 月份嘀嗒已在拼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 60% ,不过具体的数据我们无法做更精准的核实。但是,市场上目前还算活跃的几款拼车 App,我认为他们都还有机会。因为变化太快,未来的半年内变数一定会很大。

目前这几家 App 除了深耕已有的几大城市以外,还在积极扩张布局二三线城市。就拿北京为例,即使没有一家能完全掌控帝都市场,他们对外的扩张步伐仍然很快。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扩张的边际效益仍大于扩张的边际成本,同时更大的用户量也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产品口碑的积累,再加上产品细节方面的优化探索,我觉得是接下来大家硬磕的地方。

当我向天天用车、嘀嗒拼车等问及他们今年或者一个季度的具体目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笑着回答——目前的情况是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进行目标的制定和调整,拼车市场在几个月里也许就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变化。

我思忖着:也许同样都有百度投资的天天和 51 会「联合」?嘀嗒能否继续保持着「先发优势」?滴滴顺风车能否复制打车业务的成功策略?甚至另一个强大力量 Uber(人民优步)在中国的拼车市场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变量?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拼车市场的纠缠还会继续下去,大家且行且关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

3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