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做车内语音和路况硬件的公司做起了同城货运。相信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和我一样,觉得有些不搭边。不过,看完这篇文章,你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家叫做上海语镜汽车的公司,之前做了一套叫做 WeMe 的智能车载语音系统,主要满足用户开车时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实时上传数据,利用用户的力量,将路况等信息进行实时分享。
而今天他们今天发布的产品,叫做帮忙拉,号称滴滴快的货运版。
怎么帮忙拉?
既然号称滴滴快的货运版,我们通过这个词很容易可以明白,帮忙拉的产品逻辑在某些层面上,和滴滴快的模式有些类似。不过,客运和货运在本质上的区别,导致落在产品层面时,还是有些差别。
帮忙拉要解决的,其实是把在路上跑的车的后备箱利用起来,在顺路的情况下把东西捎过去。要这么做,最基础的属性就是顺路,即不给交通增加额外负担,这一点其实和拼车很类似。当然,出租车等运营车辆也是合适的运输载体。
先来看整个使用流程。
货主首先用 App 下单,然后等车主来运走货主、货物送达、确认收货、付款、最后评价。在主要流程上,两个产品其实很像。
帮忙拉想要从一些急需速运的产品入手,例如生鲜等产品来切入市场。
在帮忙拉的产品逻辑中,他们将产品的大小定义成了大、中、小三个尺寸。这其实挺不直观的,货物形状和大小其实不能完全划等号(例如细长条状物体)。
帮忙拉目前的收费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有三种选项:1 小时内 50 元、2 小时内 40 元、3 小时内 30 元。
如果超时送达,则每半个小时减少 10%的费用,但是车主会有保底 10 元的收入,这个是由帮忙拉进行进行补贴的。
当费用被扣完之后,车主就会被记一次警告,累计三次封号一个月;累计十次则永久封号。如果 24 小时以后,订单仍然没有完成,则双方各记一个严重警告(等于三次警告、直接封号一个月)。
这算是对于车主货主双方的一个监督措施。但是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其实完全可以处理的更有弹性一些,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显得有些不够人性化。
货主在发货之前,可以选择只让微密认证车主接单,这类车主本身就是微密用户,除了基本的身份信息、车辆信息认证之外,还有利用微密硬件进行的轨迹认证。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WeMe 的用户数达到了 20 万。在帮忙拉的产品逻辑中,这类车主属于核心的运输群体。在推广初期,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利用起来,确实是不小的基数。这也是帮忙拉的先天优势,两个产品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但是区分车主的行为,难免让我觉得有些绑架用户(不用 WeMe 就不值得信任了么)。货主在选择车主的时候,会优先选择认证车主,这样会影响其他车主的积极性,其实不利于推广。
产品还有些「粗糙」
但是对于货运,如何保证用户的货物安全到达是才最根本的问题,这首先需要严谨的管理逻辑和完善车主货主的信用认证。
对于运输途中货物安全的保障,帮忙拉是这么做的。订单开始之后,App 会生成一个验证码。车主将货物送到之后,将收货人的验证码输入到 App 里,才能完成整个流程。
但这样的措施显然还是不够完善。路途中如果出现货物损坏的情况,帮忙拉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妥善的流程,更多的还是依靠双方的协商。怎样让用户放心的将货物通过帮忙拉来进行运输,这应该是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同时,对于费用的计算,帮忙拉目前的规则是有些问题的。只按时间计费,对于路程远近却没有一个规则,这显然有些不够全面。
而且如果车主刚好能帮货主把货物 1 小时内送到,而货主却选择的是 3 小时内送达。这样很容易会让车主觉得有些「吃亏」,这时候其实就需要平台进行一些鼓励用户的行为了(例如补差价)。
任何产品初期的推广,其实都是需要进行用户教育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是用补贴来吸引用户。在帮忙拉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生硬的规则,有些规则甚至有些简单粗暴。想要用户多,补贴不能少啊。
巨头进入之前的机会
在发布会上,帮忙拉的产品负责人王旭东也谈到类似滴滴快的这样的巨头,也计划进入同城货运的事实。不过,他认为目前滴滴快的这样的巨头,都还在专车战场厮杀,暂时无法投入太大精力进来,这刚好是帮忙拉最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毕竟上半年的拼车市场,就是类似这样一个局面。不过,在巨头进入市场之前,帮忙拉还是要首先提升产品的体验,从而迅速推广并且增加用户基数,这真的不容易。
这次帮忙拉选择在河北邯郸进行产品首发,一开始我其实觉得挺诧异的。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你至少选在北上广发布啊~不过,当我在邯郸的出租车上,司机轻易听出我们正在讨论的 WeMe,并且讲的头头是道(经常在路上看见),这样的普及率也让我的疑问解开了。
在今天发布会之后,帮忙拉正式会开始运营。目前已经有不少主打货运 O2O 的企业完成了融资,进入这个市场了。互联网货运市场的「血拼」,看来是要开始了。帮忙拉的优化空间很大,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