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智能硬件盘点(5):自动驾驶时代的「前戏」——ADAS

· Aug 11, 2015

今天要写的硬件可能是盘点史上(虽然只是第 5 期),目前为止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逼格都最最最高的产品——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但下面依旧是无聊的科普时间。

ADAS 是指利用传感器收集车辆周围数据, 进行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等, 能够让驾驶者在最快时间察觉潜在危险, 提高安全性的主动安全技术。

F 125

而传感器作为 ADAS 最核心的感知部件,主要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和超声波等设备,可以探测光、热、压力和其它汽车状态。这些传感器安装位置比较固定,通常是在前后保险杠、反光镜、驾驶室内部或挡风玻璃上。

开车最重要是什么?

安全!安全!!还是 XX 的安全!!!

安全这个词应该足够解释 ADAS 市场目前逐渐火热的必然性。「马路杀手」数量可能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产品能够提醒司机,肯定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优秀的 ADAS 不仅需要能够监测更多的路况信息,对监测的精度也有较高要求。毕竟路况(例如天气)等条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监测精度。

因此相比于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等产品,ADAS 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对于算法软件的精度要求也更严苛,毕竟这关乎行车安全,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产品盘点

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一些产品。

1.Mobileye 560(已上市 京东 17800 元 含安装)

maxresdefault

主要功能:前部碰撞警告(FCW)行人碰撞警告(PCW)车道偏离警告(LDW)车距监测与警告(HMW)智能远光灯控制(IHC)

短评:作为目前后装产品中的「一哥」,Mobileye 的功能也是目前看来最全面的,前装车厂供应商的身份也让它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自信,但高昂的售价也直接制约了产品的向下普及。

2. 中天安驰 A1(已上市 3980 元)

1-150410102457

主要功能:前向防碰撞(FCW)车道防偏离(LDW)行人监测(PCW)行车记录仪 导航

短评:A1 将行车记录仪以及导航功能集成到了一款产品中,但无论是行车记录仪、导航或者 ADAS ,将显示信息的屏幕安放在仪表台中间肯定不是最合适的(虽然可以调整角度,但也需要扭头)。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每项功能都兼顾到了,但体验都不是最好。

3. 那狗(已上市 未开放购买,通过合作渠道获得,例如购买保险)

6610010_096527

主要功能:前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

短评:那狗在硬件上的亮点远没有在销售思路上来的明显。与保险 UBI 等行业的合作,也是考虑到 ADAS 的驾驶监测属性,但这需要产品监测精度的保障,是个很大的问题(毕竟是和钱相关,用户会比较关注)。

这三个产品都将传感器模块安装在后视镜后方。除了那狗之外, Mobileye 和 中天安驰 A1 都提供了内容显示模块进行提醒,但怎样平衡视觉和听觉提示是必须考虑清楚的。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两个国产品牌与 Mobileye 相比,在功能上有明显不足。车辆前方的防碰撞以及车道防偏离是目前都能做到的。但对软硬件有更高要求的车距监测警报以及灯光控制等功能,却只出现在了更高端的产品上。

市场现状

ADAS 在国内还没有适应国情的标准,沿用的还是国际规范。同时,国内也缺乏权威检测机构进行产品的规范化检测, 产品的功能定义目前也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谁能告诉我究竟 ADAS 具体包括哪些功能)。作为关乎驾驶安全的产品,规范化管理还是有必要的。

由于目前搭载 ADAS 的车辆普遍是中高端车型(作为现阶段区分车辆档次的一个因素)。因此,用后装 ADAS 产品享受分分钟变「豪华车」的感觉,对用户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且对于驾驶习惯不好、经验不足的司机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

但目前来看,价格肯定是限制 ADAS 普及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相对专业的安装流程(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安装走线接入车辆内部)无形中又提高了门槛。

但这也给了国产厂商发展的机会,能够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吸引用户。同时虽然相比 Mobileye,这些产品在功能上有些缺失(但还是有帮助的),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普及。

同时,一些类似于 i4drive 的企业,用软件算法结合手机硬件的方案,用更低的代价让人体验到 ADAS(虽然体验可想而知不如单独的硬件)。这些都是目前教育市场的阶段,「存在即合理」的一些产品。

作为无人驾驶进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ADAS 的出现是必然的。就像很多年前的倒车雷达或者 ABS ,虽然 ADAS 的前装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个时刻来到之前,后装产品也是一个提前感受新技术福利的不错选择。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

5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