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大巴」行走江湖,也得靠用户体验

· Aug 19, 2015

我们一大早从北京的回龙观到亦庄,体验了一下共享大巴产品「哈罗出行」。这次行程,从北五环外到南五环外,几乎贯穿整个北京城。

体验之后,该说说我们眼里共享大巴产品了。对于单一品牌的一次体验可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有些感受,在我们看来还是有代表性的。

不同环节里的不同问题

其实从买票开始,我就发现了不少问题。结合实际乘坐体验,我想完全从一个「小白」乘客的角度来谈谈遇到的这些问题和感受。

把整个乘坐流程分为几个步骤可能更容易看清问题。

1. 产生上下班的出行需求。 出行是刚需,通勤大巴作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优劣势并存。

相比于地铁公交,大巴乘坐舒适性高并且不用换乘,价格稍高但也在承受范围之内。重要的是「有座儿」。

我们体验的哈罗出行,从回龙观到亦庄只要 15 元,注册赠送的 6 张优惠券可以抵扣 6 次车费,其余品牌相同距离的价格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相差不大(接我云班车是 13 元,新注册用户可以一分钱购买车票)。

但大巴的缺点也很明显,受路况、天气(例如大北京的暴雨)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太多,如果遇上堵车等情况,基本没办法(地铁在这一点上有优势)。而且相比于地铁公交,我们体验的这趟线路,早晚都只有一班车,必须严格按照时刻表乘车,基本没有时间自由度可言。

2. 买票。 在这个步骤里,问题的核心是「高效」。

目前,这类共享大巴产品主要有两种买票(预定)方式:微信和 App。哈罗出行的购票需要下载专门的 App ,购买月票的用户则会得到一张实体的票卡。在购票过程中,哈罗的 App 的体验并不比微信公众号好,用 iPhone 5S 选座位的时候,触摸有比较大的延迟。

48.pic

其实,相比于下载 App ,我更倾向于直接用微信公众号订票。很多人的手机内存都不够用,为了买票单独下个 App,带来的却是并不完美的体验,有些得不偿失。而且,如果是使用月票长期乘坐的乘客,其实也没必要经常打开 App。

另外,在早上八点多的时候,我还能在 App 里买到当天七点多的车票,这一点很令我费解。不知道其他同类产品的 App 是否如此。

3. 乘车。 这部分包括乘车的便利性,以及意外情况下(例如错过班车、堵车)的应急措施。

我们到达始发站的时候,距离开车还有一分钟。司机师傅好心的等了我们一会儿,这点体验还是很贴心的。

但是在第二站,由于 App 里标注的上车地点不适合停车(桥下涵洞),所以司机师傅把上车点「擅自」改到了一百多米外的地方,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第二站等候的同事没能够上车。

经过沟通,师傅还是在 300 米以外的地方停车等了他一会儿,但这直接反映出一个问题:上车点、行驶状态等信息不能很好的同步反映在 App 里,这对于初次使用、不明情况的用户来说,有些不够「友好」,毕竟这种共享大巴不能像普通公交车一样设立站牌。另外,还是在 iPhone 5S 里,虽然可以实时查看车辆位置,但是会有闪退的情况。

在惠新西街站,车子快了 5 分钟,司机在约定位置等待到正点,关门出发,但是我们看到有位乘客一直在招手,还是没赶上车。对于这种情况,会有补偿措施吗?相信她在目睹车开走之后,内心的草泥马数量应该不止千万级了。关于误车、堵车等突发事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补救方案。

4. 关于平台、车辆等问题。

就哈罗同行来说,他们相当于把线下运营外包给了运输公司,车辆、司机都是由运输公司提供。本质上它是一个 O2O 公司,两个 O 能否提供水平相当的用户体验,其实是很考验运营方水平的。另外,线上线下能否有效协同也是需要考虑的,之前关于上车地点的那个 bug,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问题的表现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就有很多公司开始进入这个创业市场,目前在北京地区主要有:滴滴巴士、接我云班车、嗒嗒巴士、哈罗同行、PP 大巴等几家做的还算不错,也有部分已经「死亡」了。

直到滴滴大巴在上个月的进入,共享大巴市场才开始被大家重视起来。从乘客的反应来看,也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人数才开始慢慢多了起来。

市场开始关注之后,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会被无限放大,体验过程中很多问题是之前并没有预料到的。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也会跟这些共享大巴创业团队聊一聊。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

2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