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面上好像一下子冒出了很多汽车跟 AR、VR 眼镜合作的消息。
很多产品出现
MINI 在广州车展上利用 VR 眼镜给媒体老师们看了两部 360° 视角的小电影;沃尔沃传出和微软 Hololens 眼镜合作,利用混合增强技术,实现用户选车、定制车辆的需求;大众宣布在生产工厂试验使用 AR 眼镜,帮助工人进行提高对于零件信息、摆放等数据的处理效率。
如果把视线放回上半年的上海车展,我们还体验了 MINI 发布的 AR 眼镜。用户在出门的过程中时刻戴着这副眼镜,就能够满足例如导航、倒车影像、基于地图的 LBS 服务等各种需求。
这些现象其实说明了同一个趋势: AR 、VR 技术与汽车结合的场景越来越多,我们已经能够在汽车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见到他们的身影。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在用车(造车、卖车等各种场景)过程中,人们有着「增强现实」和「解放双手」的需求。
AR 和 VR 的应用区别
不过从应用场景的范围来看,AR 和 VR 是有着不小区别。
VR 技术的优势更多是在于让人能够体验到虚拟场景。我们已经在多个车展上看到有厂商利用 VR 眼镜展示产品的特定使用场景,例如结合虚拟座舱让用户直接感受车辆的「真实」驾驶场景(模拟各种路况,类似于赛车游戏)。
AR 技术与汽车结合的应用场景相比较则更加广泛,目前我们见到的应用大抵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类似于 MINI 推出的 AR 眼镜;第二种则是给汽车「戴上眼镜」。
给汽车戴上眼镜这部分有必要重点说一下 HUD ,这是目前市面上公认的跟汽车结合落地最多(体验是不是最好还有疑问)的 AR 产品。不过除了各种前后装的 HUD 之外,我们还见到过利用整块挡风玻璃作为显示屏的 AR 技术。
例如在今年东京车展上,三菱最新的 eX Concept 概念车就搭载了一块增强现实版挡风玻璃。这块挡风玻璃可以在司机的视线中间展示包括导航信息、车距警报、车道偏离提醒以及交通信号警告等重要信息。
这两种方式其实各有优劣。 AR 眼镜对用户的使用场景限定较小,可以满足用户出门找车、在驾驶时观察各个视角(倒车时向后看直接能看见倒车影像)等不同需求;但缺点在于交互方式比较单一、对成像效果要求高、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等等问题。
而给车子戴上「眼镜」,虽然使用场景有限制(一般只有在司机视线前方),但是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交互逻辑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化空间。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无疑会让人用起来更「舒服」。
硬件开发空间
写了这么多,聪明的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是我设计的问题),既然类似这些「眼镜技术」已经和汽车发生了这么多的关系,那么我们到底啥时候能够在开车时用上相关产品呢?
无一例外的是,我刚刚举的那些例子,其中都有主机厂的身影,并且他们都是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说明了目前 AR、VR 技术与汽车结合的领域,除了后装 HUD 之外可能还不适合第三方企业进入单独研发(说实话后装 HUD 产品体验普遍很糟糕,说不上成功)。
国内一些正在进行智能眼镜项目创业的小伙伴表示,目前还没有太多 AR、VR 技术与汽车结合的相关创业项目出现。在他们看来,这类产品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牛逼如 Google Glass 也被很多地区法规禁止在开车时佩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无论 AR、VR 技术,现在都远没有发展成熟到可以轻松实现商业化的阶段。
以 AR 眼镜为例,光是眼镜成像效果这一块就很难做到让用户很舒服的长时间使用,更不用说再考虑车内交互、应用内容开发等等。从用户角度来看,大家对这类产品也还没有很高的接纳程度,还需要慢慢去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那么让谁去做这件事呢?很明显车厂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 VR、AR 有了足够丰富的车内应用场景,并且技术储备足够支撑良好体验的时候,我相信肯定会出现大量的相关产品。别着急,我们还是再等等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2 responses to “AR、VR 技术最近很火,但可能还不适合在车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