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滴滴最初说要做试驾的时候,我们就分析过单纯的试驾业务商业场景太过单薄,必须要和更深度的服务联系起来(最直接的就是卖车)。
上周末,一张关于滴滴试驾的海报「意外」泄漏,我们终于知道「滴滴卖车」真的要来了。就在周一一早,滴滴出行就正式宣布将在双 12 当天通过滴滴出行 App 的试驾入口向用户卖车。
从 7 号开始,用户只需要在滴滴试驾页面预约,等到 12 号下单并预付订金,就会收到一个数字回执,最后到当地指定 4S 店取车付款就可以完成整个购买流程。
为了更好的渲染卖车业务,滴滴在上周就将这次要销售的奔驰 GLA SUV 和一汽丰田皇冠加入了「1 元试驾豪华午餐」。位于北上广深成杭这 5 座城市的用户都可以通过滴滴试驾进行试车并购买,这两款车的售价也比官方指导价便宜了大约 4 万元。
试驾流程里的 bug
以往我们都在吐槽,类似于滴滴试驾这样「由车主提供车辆」的模式,实际体验上很难去保障用户体验。这部分体验从预约谈起,到试驾为止。
首先是预约,用 6 个字总结其中的问题:车型少、难预约。对于车型问题,滴滴规定必须是 3 年内的车型才能加入试驾,这就限制了很大一部分车主数量,特别是小众车型就相应更少了。
在预约时,用户和车主是双向选择的模式。这种「看缘分」的方式注定预约成功率的居低不上。虽然滴滴这次对于购车用户有着「一年 50 次试驾返现 1 万,100 次试驾返现 3 万」的激励措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主的接单积极性。但往下考虑,一旦车型和车辆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滴滴还能承担起这样的补贴么?补贴减少的后遗症,滴滴应该很明白。
对于想买车的用户来说,可能会同时考虑好几款车,要想在滴滴平台把中意的车型全部试驾完成,恐怕还是有点难度,尤其是那些小众车型。
其次是试驾流程。我们曾畅想过在试驾过程中突然来一脚「地板油」或者急刹时,车主会有怎样的反应。然而在我尝试预约的无数次(大概 10 次左右)流程中,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是因为我们长期滞留北五环吗?三里屯或许好一点)
不过预约失败并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我们想象的场景滴滴早就有了准备,试驾条款中规定任何激烈驾驶行为都需要经过车主同意。额,那你规没规定车主是不是必须得同意啊…
从试驾导向卖车,滴滴试驾的模式在第一步就出现了硬伤。(其实大多数试驾产品都会在这个环节遇到 bug)
再往下一个场景延伸,滴滴试驾需要面对的就是转化率的问题。用户决定在哪买车,最根本原因可能还是价格而不是平台。也就是说,如果滴滴在后续转化时,没有更大的优惠就很难保证用户在哪儿买车。
对于合作车企来说,这种合作的意义,按照以往经验来看,更多的是推广意义大于销售意义,反正卖不掉也不吃亏。而先期两款车型优惠四万的价格,其实和终端成交价相比,优势并不大。
把「乘客」转化为「用户」
说了这么多,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目前滴滴试驾的体验和转化率,这可能不是个为了卖车赚钱的产品。但对于滴滴来说,汽车电商的意义可能比单纯盈利来得更大,所以就算是砸钱也有必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砸钱换市场一直是滴滴出行的「风格」)。
对于号称做整体出行平台的滴滴来说,电商环节可能是真正把用户从乘客向用户转化的环节。
在这之前,滴滴的用户无非就是打开 App 之后叫个车,最后下车给钱。这样的服务给滴滴带来了 2.5 亿的用户,成为了一个超级流量入口。
在成为流量入口这件事上,滴滴可以说已经走在了几乎所有竞争对手的前面(我们不谈社交软件)。但是这部分用户的黏度有多大呢?这个十有八九得看补贴力度有多大。这一点相信很多用户经常使用打车软件时,都已经深有体会。
但汽车电商本身是个重资金的服务,这给滴滴在金融服务上提供了更多可能。用户在滴滴平台买车之后,滴滴通过一些优惠手段,把试驾、后市场、汽配、二手车、本地 O2O 服务等多个环节全部覆盖。
这部分服务是滴滴一直想要实现闭环的最后补充,也是目前还没有涉足的环节。同时,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企业都想要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这些业务上,滴滴并没有任何优势。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快方式,就是培养一群专属的核心用户(例如上汽推出的车享)。只有出现了这部分核心用户,滴滴一直宣称的「出行平台闭环战略」才有了迅速打通的可能。
所以总的来看,滴滴试驾的战略意义远大于产品本身。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One response to “滴滴切入汽车电商,却不是为了卖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