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分时租赁的概念很火,不过由于相对较高的技术和资本门槛,能玩转的人也不是很多。去年我们见到了不少企业进入,其中很多目前来看玩得不错,不过也有像 CoCar 那样玩脱了的。
在刚接触到「微租车」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和其他分时租赁项目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过在和微租车的 CEO 杨洋聊过之后,我才发现他要做的事有些不太一样。
分时租赁「服务商」
选择分时租赁切入,杨洋表示这是因为相比于国外的租车市场,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可挖掘空间很大。但单纯做一个分时租赁项目,对于杨洋来说可能还不够。所以,微租车要做的是分时租赁的「服务商」。
分时租赁的「服务商」怎么做?这个问题可以从运营逻辑说起。
首先,微租车本身不需要车辆资源,所有车辆都由合作伙伴提供。微租车负责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也是其核心产品。其中硬件是一套安装在车内的控制模块,可以监测车辆数据情况,通过 CAN BUS 反向控制车辆 ECU 进行车辆的各项控制。软件则包括分时租赁所需的后台管理软件、用户 App 开放接口等服务。
在微租车的 App 里,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分时租赁平台的车辆,这些都是微租车的合作伙伴。而微租车的合作伙伴也不仅局限于这些租车公司等,任何拥有车辆资源的企业都是他的潜在合作对象(包括政府、酒店等需要用车的机构部门)。
在合作时,微租车会把这套系统打包卖给合作伙伴(硬件成本大约在 950 元,这也是微租车所收取的唯一费用)。为了保证硬件质量,几乎所有零件都来自全球,在北京组装测试。
杨洋透露,这套软硬件的管理系统前后研发时间大约用了 3 年,投入超过 3000 万。很多人(也包括我)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目前很多分时租赁的平台,研发的管理系统和硬件成本其实并不需要这么高。微租车这么做难道不是「人傻钱多」?
杨洋把这个问题解释为「可商用」和「可用」的区别。微租车的系统目前可以适配市面上大多数电动车和燃油车,这也是这套软硬件能够大范围应用且商用的前提。
在合作伙伴运营时,微租车不会采取分成或其他模式去赚取利润。而只会要求合作的平台把接口接通到微租车 App 上(数据也要求共享)。这样一来,微租车就成了一个流量入口,在杨洋的想象中,未来所有分时租赁的入口都可以集中到微租车 App。
深度大数据开发
如果单纯只是卖硬件,这明显称不上是一种合理且长远的商业模式。而在创业之前,杨洋一直都在从事着大数据方面的工作(骨子里流淌着大数据的血液)。所以在进行商业模式探索时,他才会选择大数据作为盈利模式。
基于自己的软硬件平台,杨洋能够获取所有用户的驾驶数据。由于硬件和汽车的深度结合,收集的数据会比 OBD 等产品更加详细,可以做到针对用户每次租车时,不同车况、路况、天气、时间等各种维度参数得出风险指数。
基于这个指数,微租车可以调整用户租车的计费模式,这属于简单的应用。而进一步说,这样详细的参数在深度上会比目前很多企业的大数据更有价值。在杨洋看来,这类数据的开发价值想象空间就相当大了。
总得来说,微租车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做分时租赁平台,收集用户详细驾驶数据,然后进行大数据开发。只不过他在收集数据的手段、数据的深度上与之前的企业有所不同。
大数据的收集开发是个长期的过程。有了明确的路径,接下来就该看是不是真的能有听起来这么顺利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One response to “微租车:做分时租赁,本质还是为了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