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一款诺基亚 Lumia 920 手机把无线充电技术带到了大众的视线内,其较于常规的线缆充电的独特之处也似乎指明了充电技术的前景,同样需要充电的 EV(纯电动汽车)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技术。
不同于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小功率无线充电,汽车采用的大功率无线充电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和普通的线缆充电相比,到底有没有优势呢?最近丰田 Prius 又进行了一次无线充电的测试,借此我们就为大家简要分析下无线充电的利弊。
无线充电,是利用近场电磁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现象,两个或以上电路形成网络时,其中一路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也会引起其它电路的变化),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在无需线路连接的情况下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行。
无线充电技术是 2007 年才首次在麻省理工学院试验成功,目前该技术还远未成熟,不仅技术发展缓慢,瓶颈难以突破,就连标准也尚未统一。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有三大标准,分别是 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 标准、Qi 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 标准。然而只有 A4WP 是更适合为电动汽车充电的,PMA 和 Qi 标准就现在水平来讲更适合便携设备。
说到无线充电汽车,总是绕不开日本人。目前最先尝试无线充电技术并取得一定突破的基本只有丰田、日产以及英菲尼迪等日本厂商。
简单说来,就是在停车位的正下方安装一个感应装置,当车停进停车位时,就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可能发现了,这明明是个大坑啊!虽然理论上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已经能达到线缆的七八成(当然这只是目前的线缆充电效率,不过特斯拉宣称即将推出五分钟充电技术,就更别提 90 秒换电池比加油还快呀亲!),要充电就要先对准无线充电装置倒进去,可是想要毫无偏差对准充电装置倒进停车位谈何容易?
要知道细微的偏差就会导致充电功能不被激活或者充电效率大大降低的情况,即使使用自动泊车功能,也无法保证全天候完美泊进车位,这时候或许你会看见一个画面,总有日本车就像卡带了一样在车位里不停地进进出出。
沃尔沃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是由沃尔沃集团、法国阿尔斯通公司 (Alstom) 和瑞典能源局 (Swedish Energy Agency) 所联合领导的项目,他们正在测试有关在快速道路上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系统。
这种技术致力于使汽车在行驶中进行充电,他们解释说这种全程充电技术可以把汽车从沉重的电池组中解放出来。这说的天花乱坠,但实际上简直就是有轨电车的地下版,重新修路的钱谁出?
其实无线充电技术的缺陷除了效率低、距离短,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之外,最令人担心的还是对健康的影响。虽然有些研究宣称,无线充电带来的辐射并不足以对人产生危害,但是别忘了,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汽车储存电量是手机的上万倍,而一个大停车场里上千个停车位同时充电所能产生的辐射是多么骇人。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汽车上的「槽点」:
- 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是线缆充电或者换电的完美替代方案,低下的充电效率使得充电过程更为缓慢;
- 需要精准的泊车操控技术才能实现激活无线充电功能,即使自动泊车也不能保证全天候的准确泊车;
- 无线充电所标榜的「不拖尾」方案正是其真正的软肋,因为无线充电需要极短的距离及精确的」瞄准「,所以真正实现起来,可能比拉一条线缆出来更为费时费事;
- 对健康的潜在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对比手机等数码产品,我们不难发现,无线充电之所以未能流行起来,没有成为业界的主流标准,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个技术现在看来还是噱头大于实用性。所谓的解放其实是束缚,所谓的便捷也成了包袱,科技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类的,我们不需要为了科技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