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不起五菱之光到牵手美国一线 OEM,MINIEYE 是怎么做 ADAS 创业的?

· Feb 01, 2016

MINIEYE 是一家使用摄像头方案做 ADAS 的创业公司,成立于 2013 年 4 月,目前团队约 30 人,办公室位于深圳和南京。

在深圳,我采访到了 MINIEYE 的 CEO 刘国清。当时的深圳下了一天大雨,恰好 MINIEYE 的工程师在外面测试 demo,我也有幸上车体验了一把。

坐在车里,看着工程师的电脑屏幕上一个个闪过的车辆被绿色的方框标记,我想起了在和刘国清聊天时他提到的一句话:「当时(2013 年)我们想买一辆五菱之光做测试,想了想太贵,还是算了…」

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和一家美国一线 OEM 签署了研发合同,并被列入 Vender List。另外,他们的产品已经有三家国内主机厂和两家美国主机厂在进行测试。

minieye_logo

从「护驾」到 MINIEYE

2013 年 4 月,刘国清和几个朋友回到国内创业,项目名称叫做「护驾」。后来他们推出一款 App,能够利用手机摄像头,实现前车距离监控、前向碰撞预警和实时车道检测。他们做 App 某些程度上是受 iOnRoad 被哈曼重金收购的影响,这让他们觉得 App 是一个展示技术的好机会。

刘国清说护驾 App 做的比 iOnRoad 还要好,而做 App 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融资。因为当时国内的用户和资本市场,对 ADAS 还很陌生。

Hu_Jia_21

其实对于用手机作为 ADAS 的硬件主体,刘国清的认识很清楚,他认为两者本身是没有什么切合度,就是体验性质的。而更名「MINIEYE」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护驾」的商标注册不下来…

目前,MINIEYE 主打两项功能,分别是前车碰撞预警(FCW)和车道偏离预警(LDW),并且已经相对成熟。关于这两项功能,刘国清说已经可以对标 Mobileye。除此之外,MINIEYE 也做了行人识别的基础算法开发,在国际通用测试库里达到了全球领先,但距离产品化还有很大距离。

数据是核心,处理是关键

对于 ADAS,刘国清表示「本地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使是对于处于领先地位的 Mobileye 来说,在国内对某些车型识别上也是有问题的,这源于其国内数据的缺失。

要做「本地化」,就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从 13 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就开始着手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现在 MINIEYE 在全国有 33 辆合作的数据采集车,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每天行驶里程在一万公里左右,积累了大量数据。而同一数据源,可以用于车道识别、车辆识别、行人识别的研发工作。

demo2

在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工作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面对每天增加的数据,并不是每个团队都能胜任的。他在去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交流时,对方工程师表示面对海量数据,根本处理不完,只能堆在那里。

MINIEYE 用到了包括深度学习在内的其他算法,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自动处理。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是 MINIEYE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关于深度学习,刘国清也谈了谈他的观点。首先,深度学习技术门槛很高,但对于产品来说,重要的不是用了深度学习,而是「在哪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其次,深度学习需要足够的钱买足够多的 GPU,而火力全开又需要足够多的数据(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数据收集过程)。

其实,每天一万公里、大量 GPU,也是很烧钱的…

有前装,也有后装

与其他 ADAS 团队专注前装或者后装不同,MINIEYE 兼顾了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前装市场为主,后装为辅。前装产品大家都是跟着主机厂要求做,主要是满足主机厂需求。而后装产品,则更多体现了 MINIEYE 的产品思路,以及对于 ADAS 的理解。

行车记录仪和 ADAS 在硬件需求上是冲突的,这一点是很多做 ADAS 的团队公认的一点。但刘国清认为,ADAS 有摄像头、有主板、有存储功能,如果没有行车记录仪功能,对于国内的用户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想做一款后装 ADAS 硬件,行车记录是绕不开的功能。至于 MINIEYE 的后装产品会不会加入行车记录仪功能,刘国清的措辞是「会慎重考虑」,毕竟这是一个产品定义问题。

后装 ADAS 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安装,不正确的安装方式会降低识别率。MINIEYE 在保证主动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做了大量工作来降低安装成本。包括算法的优化以及结构设计,并且获得了相关专利。

demo1

对于后装产品,MINIEYE 还有一项名为「Kiddo」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持 3G/4G 通信。每个 MINIEYE 产品都会向 Server 端发送数据(经用户允许后),Server 端收集到数据后会进行相应处理,不断迭代,再传回给用户,让每个 MINIEYE 产品都变得更加智能。(类似于 Tesla 的自主学习功能)

虽然说着简单,但里面还是有很多难点的:

首先,如何向 Server 端发送高质量但又尽可能少的数据?视频数据肯定不能直接上传,毕竟流量烧不起。这就要求用户本地的算法是优秀的,能够辨别出哪些需要上传,上传之前最好能够进行预处理。

其次,Server 端要有足够好的算法,来处理所收集到的数据,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性。

至于数据传输过程产生的流量费用,用什么样的模式和通讯运营商合作,需要考虑。

一套成熟的 ADAS 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起码在这两年发展很快,国内创业公司在完成了三年左右的技术积累后,到了向厂商展示 demo 的阶段。今年,会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

至于 MINIEYE 凭什么用了三年时间就做出了前装水准的 ADAS,除了自身技术积累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是硬件(芯片、摄像头),二是政策法规推动,资本觉醒。

ADAS 确实是一片蓝海,但到底谁能赚到钱,还是技术问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1

7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2 responses to “从买不起五菱之光到牵手美国一线 OEM,MINIEYE 是怎么做 ADAS 创业的?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