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产品经理有话说:为什么车载系统不好用?

· Aug 25, 2016

本文作者辛巴酱,车联网行业从业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米拿凯特」。

GeekCar 的大白上周写了篇文章,叫做 《车载系统为什么不好用?听听车联网专家是怎么说的》

作为立志成为车联网领域专家的我,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当然我更喜欢马克思先生说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原文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也有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但我相信另外一点,那就是,存在的事物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找到它的根源,再来谈改变,要比老罗那种「无知者无畏」的方式更科学。虽然「无知者无畏」也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计算总的概率,还是以科学的方法去考察,成功的概率更大一点。

好吧,上边这段话是废话,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略过不看。

在审视一个现象的时候,我更愿意去追求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一直执着的认为,表面的现象都是偶然,背后的原因才是必然。

控制-传统车载系统的主要用途

今天我们要谈论到车载系统,其全名应该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它有个不错的英文缩写-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

首先我们要稍稍回顾一下车载系统的起源。最早呢,车上是没有什么娱乐系统的,只有极其简陋的信息显示,基本还是指针仪表方式的,当这些需求满足了之后呢,又增加了一些,比如空调系统,人们使用旋钮和开关来控制空调。然后又增加了收音机,CD 机,车里边有了不错的音响,为了便于控制收音机和 CD 机,车里边开始有了小的单色液晶显示屏,上边可以显示收音机的频率或者歌曲的次序,当然还有空调的温度。然后,人们觉得车里边应该有个导航系统,给路痴使用。(插播一下,我觉得导航系统是有情怀的、伟大的发明,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导航系统的话,女司机们怎么开车?)这时候用上了彩色的液晶显示屏,既然是彩色的,很快,人们就可以通过它看视频,活着看看新闻、查查天气,当然这些不是主流,从设计思路上来看,这块屏,以及相关的按键、旋钮,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车内的装置,以及给司机提供反馈。img_1021

说了这一堆,其实我只是想说一句话,车内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控制 获取信息只是其次的功能。在这个系统的框架之下,再来考虑信息娱乐的问题,这就像是在冰箱上安装电视看视频节目一样,不搭。

我不想说控制不重要。在车载的环境之下,安全性仍然是现在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儿,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控制。手机偶尔撒娇是被允许的,但是我的车辆最好不要这样。

只是,马斯洛他老人家说过呀,人的需求分五层,当生理、安全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的要求需要被满足;张小龙也一直强调,人性有三大弱点「贪嗔痴」。现在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的系统,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于是抱怨出现了。

当然这一点正在转变,一些没有历史包袱的企业-比如 Tesla-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他们的车载系统兼顾了信息与控制。当然有人抱怨他们做的太过,控制方面太不直观。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整车厂

在现在的商业模式里边,整车厂的收入来源于车辆销售(汽车金融也许可以算作一个收入来源,但仍然是与销售有关)。在销售之后的整个车辆生命周期,车厂最关注的一件事儿,大概就是 315 了。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然而 OEM 这时候的态度更多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系统性的质量问题就 very good。在 OEM 的思维习惯里边,确定性很重要。

车载系统作为整车的一部分,其质量方面的要求,是车规级的,相关的标准远远高于消费级。跟整车一样,交付上线,这个周期就算结束。整车厂的开发周期经常以年为单位,从定版到完成 ABC 的开发测试,这个时间也是以月为单位。而互联网产品经常强调快速迭代,一般较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其迭代周期以月为单位,而小米的 MIUI 更宣称每周发布一个版本。

于是矛盾出现了。

对 OEM 来说,SOP 是产品迭代的终点。车辆本质上是个硬件,模具、生产线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需要固化,这才能充分发挥规模化大生产的优势,降低成本。如果一定要改款,那是下一年的事情,而且对于存量用户也没有意义。另外,车辆销售之后,这辆车与整车厂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对它的运营,是其他企业的事情。

从 KPI 的角度来说呢,一辆车能让人眼前一亮,掏钱购买,做到这一点,设计、工艺、生产、销售这些人员的收益就有了保障。至于车上的信息服务产品好不好用,who care?

对互联网厂商来讲,产品的第一次发布,只是一个起点,互联网产品主要还是靠软件来解决用户痛点,在产品发布时,一般是有个核心功能,瞄准的是当前市场上尚未解决很好的、用户的痛点,然后呢,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是链接,产品经理从后台可以最直接的跟踪到用户行为,再根据用户使用情况,逐步改进、打磨。

OEM 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开发、运营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并不匹配。

车载互联网是个新的领域吗?

车载互联网是个全新的领域么?还是说它根本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想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厘清车载系统和手机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与发展的产物,通过它,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互联。与之相对应的是 PC 互联网,在那个时代,人们只有使用电脑才能上网,虽然也能互联,但却做不到随时随地。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人们接入网络的成本和难度,所以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车载互联网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如果一定要说区别,那就是在车载场景下对用户有更多的限制,比如手要控制方向盘,眼睛要注视路面,头脑要想着自己正在开车(而不要分神去想晚上哪里吃)。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还有个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很好的标准化。

智能手机已经很好的标准化了,iPhone 本身就是封闭的系统,对于软硬件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而 Android 虽然经常被定制,但各定制版之间基本也是兼容的。这对于开发商很友好,大概只需要适配两大操作系统平台(当然 Android 的碎片化被人诟病,测试 Android 程序动辄需要搞上百个手机),就可以发布自己的应用。

然而车载系统还远远没有做到标准化。从操作系统底层来看,也许大家都差不多,然而到了上层(屏幕尺寸、形状、按键、旋钮等等),每个车厂就都会有自己的要求。MINI 和 7 系的不一样,宝马的一定与奔驰的不一样,吉利和长安也会有区别。XX 供应商说,我做个通用的车机,你们都装这个吧,然后你们的按键什么的也都按我的标准来制造。你以为,会有整车厂来响应吗?

对于整车厂来说,车载系统也是构成差异化的要素之一,一定要追求自己的特色。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做一套专门的车上社交软件,只给我们的车主使用…… 实在没有什么功能上的新花样,那么在配色、字体等方面搞点区别也是好的。

事实上很难有开发商能来满足这样的需求,就算有人做出来,这也不是用户的需求。原因很简单 – 车载场景,是用户所面临的诸多场景之一,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用户在其他地方喜欢吃牛排喝红酒,坐在车上就变成爱吃宫保鸡丁了?或者用户一定要坐在驾驶位上才去考虑该往何处去?

非要独立于用户的完整生活场景,再单独构建一套系统,这本身就是伪命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手机包打天下,不能把车载互联网理解为研究让用户如何在车上用手机。但是,起码在个性化信息和服务的层面,车载系统不应该是个独立的存在。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

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1

1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