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吉亚眼中的「未来座舱」,会是什么样子?

· Apr 20, 2017

车展从来都不会缺少供应商的身影。事实上,主机厂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还是定义功能造型、整合产品以及技术等工作。所以说,当我们在赞叹某辆车的某个技术、配置的时候,往往不能忽视供应商在背后所做的贡献。

在上海车展 2 层的展区,主要就是各大零部件供应商的舞台。供应商的产品很多,品类也很复杂,但是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我们还是得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车内交互和人机工程学等领域。因此,我们也重点了解了其中的一些新技术和产品。

在这个领域,佛吉亚是不得不提的一家供应商,他们的主营业务是汽车座椅、排放控制技术系统、汽车内饰。这次,我们有机会和佛吉亚 CEO 柯瑞达(Patrick Koller)聊了聊。

佛吉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瑞达(Patrick KOLLER)

柯瑞达告诉 GeekCar,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四辆车就有一辆车上使用了佛吉亚的产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看佛吉亚的展台,我们其实也能看出汽车内饰、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的趋势。

这次上海车展,佛吉亚发布了全新品牌标识及品牌主张——Inspiring Mobility,中文为「智行合一」。具体来看,佛吉亚把这个品牌主张分成了两大解决方案,分别是:

「智享车上生活」:为未来出行打造全新的车上体验,重点关注人机交互、驾乘舒适以及汽车安全。提升未来座舱的适应性和预测性,满足驾乘人员需求,在提升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的同时,增强未来用车的互联体验。

「创赢绿动未来」:整合运用轻量化技术、减排解决方案与能量回收系统,提升燃油经济性和空气质量,以应对与乘用车、商用车及大马力发动机相关的全新法规。

当然,用文字解释显然还是有些抽象,结合展台的具体产品和技术来看可能更直观。

在座舱层面,佛吉亚展出了包括了座椅、人机交互系统、内饰材料等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几乎涵盖了你在车里能看见的所有产品。换句话说,佛吉亚能够提供完整的车内座舱解决方案。

例如,佛吉亚展出的 Active WellnessTM 2.0(第二代智能座椅的)能通过嵌入式传感器与光学仪器,来监测驾驶员十余种不同的生理行为数据。例如心跳、体温、眼球和面部的运动等人体参数都能显示在车内。根据这些参数,系统能够判断用户的身体状态,从而在自动驾驶和人工驾驶之间更好的切换。

Active Wellness 2.0

另外,在内饰材料上,佛吉亚也展出了一系列装饰技术(称之为 FUSION),把很多电子元件和材料进行整合。在未来,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内饰材料、功能和氛围灯等细节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内饰设计。

Fusion

上图中这一整面墙,展示的都是各种内饰材质和面料以及造型,展台上负责这个区域讲解的恰好是 GeekCar 小伙伴的朋友,据她所说,其中每一个做起来都很花工夫。

佛吉亚还提出了「智能起居室」的概念,集成电子学、机电一体化与新材料等技术,装载了为自动驾驶准备的可伸缩平板和屏幕的自适应内饰,还能直观的控制环境照明、通风与活动屏幕等功能。在未来,甚至连玻璃都能显示用户喜欢的色彩氛围。

在收购了汽车互联与影音娱乐系统供应商 Parrot Automotive 之后,他们也联合展出了影音娱乐系统「Simple Box」,支持数字电视、媒体广播、娱乐系统、应用下载等功能。

总的来说,从佛吉亚的展台能够看出座舱发展的大趋势:首先是针对特定用户的定制化、个性化,其次是材料的轻量化以及环保化。而在用户体验的关键层面,座舱技术也会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化,实现更多功能,来充实用户越来越空闲的出行时间。

柯瑞达告诉我,大约在 2021 年的时候,首批支持 L4(高度自动驾驶)的车辆将会上市。到那个时候,肯定会有车辆搭载佛吉亚的新一代座舱产品。当完全自动驾驶时代到来的时候,座舱的形态一定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可以任意选择,并且没有固定形态。

在轻量化技术层面,佛吉亚展出了一个由木材、亚麻以及汉麻等生物材料打造的生物园,用轻量化、可持续的材料打造内饰。相比传统材料,能减轻高达 45%的重量。另外,复合材料也将会在未来,更多的出现在佛吉亚的产品中,用于替代目前的钢铁等传统材料。

生态花园(Bio Garden)

另外,佛吉亚展出的 ASDS(氨的固态存储和输送系统)已经经过验证,能减少柴油客车高达 99%氮氧化物排放的系统。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ASDS 能提高车辆在较低排放温度条件下的氮氧化物转化率,不会在排气管中产生任何沉淀物。

总之,在绿色出行层面,汽车材料的环保化、减重和减排都是未来的大趋势。佛吉亚作为这方面的资深供应商,也已经预见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还是那句话:汽车技术的发展变革,很大一部分推动力来自背后的各种供应商。如果你想要了解在未来,汽车技术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不妨多看看供应商的展台。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极市(微信号:geeket)。

2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