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电动车分两种,一种是特斯拉,一种是其他电动车(今天不聊低速电动车);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在我看来,还有另一个区分方法:一种是宝马 i3,一种是其他纯电动车。
先解释一下这么说的理由:对于纯电动车,大家通常有里程焦虑的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都是往车里装入更多的电池组,让车子获得更好的续航表现。 不过问题在于,更高的电池组容量意味着更重的车重,结果就是电池组容量的增加和续航里程的增加不成正比,整车能耗增大。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
但是宝马 i3 走了另一条道路:它只是定位城市通勤,对于电池组容量和续航里程控制的非常「克制」,同时采用极致轻量化的策略,以此达到极低的能耗水平。
这么说吧,大家所注意到的 i3 的一些特点,比如续航里程不算高,大量采用碳纤维材料,造型另类等等,其实都是由它的设计理念所决定的——用最少的电,跑最远的路。
不过实话实说,老款 i3 100 多公里的满电续航里程,以及国内「险恶」的充电条件,让这辆车略显尴尬。再考虑到 40 多万的指导价,路上的能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了,背景介绍到此为止。今天这篇文章聊的并不是老款 i3,而是前一阵刚上市的 i3 升级版。相比于老款,它的变化主要是下面两点:
1. 电池组容量由 22kWh 升级到 33kWh,但是电池组体积不变。升级之后标称续航里程达到 245 公里。(官方也有 271 以及 300 两种数据,差异是因为工况算法不同)
2. 充电电流由老款的 16A 提升到 32A,因此充电时间得以缩短,充满需要 5-6 个小时。不过进入国内的版本仍然没有配备直流快充功能。
至于价格,纯电动版两款车型官方指导价分别是 42.28 以及 45.58 万,增程版是 52.28 万。不过,如果你真的准备买这车,实际成交价格会给你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到底能优惠多少,这儿留个悬念,文章最后揭晓。
续航里程:200+不是问题
新款 i3(也就是新款)出来之后,我最关注的其实还是续航里程的问题,这也是电动车购买决策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电池组容量大幅提升,官方标称续航 200 多公里,所以它的实际续航里程到底能到多少?
于是开了新款 i3 一周之后,有了这部分内容。先说结论:城市通勤的话,实际续航里程达到 200 公里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能熟悉 i3 的同学都知道,i3 有三种驾驶模式,分别是 comfort、eco pro 以及 eco pro+。comfort 模式最正常;eco pro 模式开起来动力响应不如 comfort 那么迅猛,同时最高车速被限制在 130km/h(到达临界点时深踩电门可以人工「解锁」);eco pro+ 模式最高车速被限制在 90km/h,同时不允许使用空调,是最节能的模式。
而把 i3 充满电,车内屏幕上显示的续航里程分别是:comfort 模式 200 公里,eco pro+ 模式 250 公里。请注意,这只是预估里程。
实际情况呢?
我的第一个测试场景是满电情况下从北京走高速到天津,全程大约 130 公里,其中约有 60%的路程是开空调的。结果是,到了天津之后显示续航里程还有 60 公里左右,平均能耗百公里 14kWh 左右。
根据我的观察,高速公路是 i3 比较费电的应用场景。首先,一直保持在较高车速,对于电动车来说本身就是高能耗工况,其次,i3 的能量回收很强,频繁的刹车、滑行可以更省电,但是跑高速的时候,如果车流量较小,其实我们是不会频繁刹车的,所以能量回收补电的优势也很难发挥。
老款 i3 100 多公里的续航水平不会让你有信心的在京津之间通勤,但是新款就不会有这个担忧了。不过,245 公里的标称续航里程如果想往返京津,还是挺难的,尤其是在冬夏两季,劝你断了类似的念想。
再来说第二个测试场景。时间是晚上 10 点,项目是绕北京三环和四环跑圈儿,主要是为了测试在相对理想化的场景下 i3 的续航水平。晚 10 点的三环和四环没有拥堵,空调设定为 20 度、风量二挡, eco pro 模式,满电出发。三环一圈不到 50 公里跑下来,没有刻意保持匀速,但是也没有过多的暴力驾驶,系统显示平均能耗是百公里 10.7kWh,剩余电量 84%,剩余续航 200 公里(eco pro+ 模式下是 226 公里)。
再跑完四环之后,总行驶里程约 118 公里(全程 eco pro 模式+空调 20 度),平均车速 57.6km/h(基本上不超过限速),平均能耗是 10.6kWh 百公里,eco pro 模式下显示剩余续航里程还剩 152 公里。
这次充满电之后,我跑了一圈三环一圈四环,又在早上五点多钟以及早高峰往返东 5.5 环和西 5.5 环之间,最终行驶里程及所剩电量如图: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某些品牌测试极限续航的那种玩法,i3 在不开空调、匀速状态下达到 300 公里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这里所谓的「匀速」,主要指 60-80km/h。
按照以前开老款 i3 的经验,我的平均能耗一般可以控制在 12-13kWh 百公里(开空调),这么算下来,33kWh 的新款 i3 在日常使用场景下,如果不暴力驾驶,达到 200-220 公里的续航是完全没问题的。相比老款,这个成绩总不算那么尴尬了。
关键问题还是充电
其实 200 多的续航完全够城市通勤用,关键问题在于充电是否方便。
新款 i3 好的地方在于把充电电流提升了一倍,32A 的电流是北京大部分慢充桩的设计标准,充电一小时大约可以补充 40-50 公里的续航能力,这对于通勤效率是极大的提升。不过仍然没有国外版本的快充功能,这意味着高速公路上休息区里的那些直流充电桩不适用于 i3,想开这辆车长途出行不太容易,因为不能快速补电。
所以,买 i3 的话,要么是你自家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要么就得摸清自己经常活动的区域,到底有哪些靠谱的充电桩。
说说我开 i3 这几天的充电经历以作参考:
首先,我没有自己的充电桩,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进行充电。在我所住的小区里,私人充电桩大概有 20 多个,但是其中无一可以被共享使用。
至于其他途径,我首选的是宝马和充电运营商合作的 ChargeNow 充电桩,我家门口的商场里就有,北京东边覆盖也很多。不过有个问题是,有些充电桩上不带充电枪的,所以你需要自己配一根双枪的国标充电线,否则只能「望桩兴叹」,比如下图里宝马和普天合作的这种:
另外,你还可以用 App 查找其他充电运营商的充电桩。理论上来说目前大部分国标的慢充桩都可以用来给 i3 充电。但是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激活充电的方式(扫码还是用电卡?)、支付方式、充电桩是否空闲、是否有其他车辆占用充电车位等等,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另外,在这些公共充电桩或者运营商所建的充电桩上充电,除了要交电费之外,一般还需要交服务费以及停车费,这个成本是相对来说比较高。
总体上来说,要给 i3 充电其实不是大问题,毕竟像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充电桩的覆盖还是非常多的,但问题在于充电的体验很难保证。所以,如果你有一个私人充电桩的话是最好的,这意味着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用车的成本以及充电的不确定性。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 i3 的驾驶体验。在我看来 i3 是非常适合城市驾驶的,原因是,车轻、尺寸不大、灵活。他的车非常轻,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碳纤维的材料,所以整车的重量只有 1.4 吨左右,这和一辆普通 A 级车的车重是差不多的,同时车身长度也就 4 米左右,钻来钻去很容易。另外因为它是后驱,而且电动机具有实时响应的特性,所以加速超车几乎没有延迟,并且操控很好。
170 马力的电机可以提供 7.3 秒的百公里加速水平,这和宝马 320i(184 马力)是完全一样的。
最后要说到的就是 i3 的价格。它的指导价确实是 40 多万,但是他在终端的优惠幅度也确实大到令人发指。在北京,目前大概可以 6.5-7 折的价格提车,低配版本落地价格在 30 万甚至更低,这个价格和宝马 320iM 大体相似,可能 i3 还更便宜一些。但是论技术含量、科技感和成本,i3 都要远超 320。
优惠之后的 i3,也和补贴之前的很多国产电动车处于同一价位。考虑到它的高成本,这个价格应该说是非常良心了。据宝马售后系统显示,那个碳纤维座舱的价格是 6 万人民币,你想想买根儿碳纤维鱼竿还要多钱呢?
裸露的碳纤维结构
那它适合哪些人呢?第一,你有新能源的号牌儿,必须要买一辆电动车,但又买不起特斯拉,同时还对品质有一定追求,那么 i3 就挺合适的。第二,你家里有车,但是需要补充一辆城市代步车,i3 也是合适的选择。不管你属于哪种人,最好能有便利的充电条件,当然你还得接受这车比较另类的造型。
其实 i3 现在有点儿尴尬,大家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 100 多公里的续航以及过高的售价上,而新款上市又太过低调……车是好车,但是放在国内,日常使用的不确定性有点儿高。不过话说回来,变相降价、续航提升,终于让这辆车开始有了一些实用性了,而不像原来更多的是作为宝马品牌「吉祥物」的形象存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