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100 多年,汽车工程师们一直琢磨着怎么让发动机声音小点。如今在很多媒体老师的口中,发动机噪音成为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词,它是衡量一辆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用户来说,一部分人喜欢所谓的发动机和排气的噪音,在他们心中这叫「声浪」,而另一部分人则对此无感。
如今到了电动车时代,发动机没了,噪音也没了,问题也来了。
经常开电动车的话,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开着一辆安静、舒适的电动车,开到一条比较窄的路上,前面有行人时,大家不会注意到你的存在。这时你不按喇叭,只能跟着行人慢慢走,堵塞交通;按下喇叭,又会成为所谓的「没素质」车主。
想起上海是禁止鸣笛的,电动车车主可能会更加无奈。放眼全国来看,随着电动车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一定会逐渐凸显,毕竟我国行人、电动车拥有绝对的「路权」。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电动车加上「人为噪音」,比如在汽车喇叭旁边再增加一个扬声器,模拟发动机噪音。
这种设定已经在国内的量产车上有了,比如别克 Velite 5,一辆增程式混动车。在电驱动模式下(速度小于 20 公里/小时),Velite 5 会用模拟噪音提醒外界行人,噪音从前保险杠后方位置发出。
而国产的奇瑞电动版 QQ 以及奇瑞小蚂蚁上,也有类似的配置。遗憾的是,目前这种行人提醒装置还不是每台电动车都标配的。
加一个喇叭也不容易
不过在车轮上的国家美国,这方面的立法已经开始了。201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行人安全促进法案》,要求为所有的混动车、电动车增加噪音装置,在 18 英里/小时以下前进或倒车时发出噪音,提醒行人。
根据 NHTSA 的研究,混动车/电动车在低速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传统汽车高出 19%。 当足够多的混动车、电动车装上行人提醒装置后,每年能减少 2400 起行人受伤事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车企不是很买账…
因为要实现行人提醒功能,车企要在车上加上一个至少能防水的喇叭,还要加一个车速监测装置与之相连。对于车企来说,明显费力不讨好,毕竟这顶多算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产品亮点」。
同样是 NHTSA 的结论:每给一辆混动车加一套行人提醒装置,需额外付出 130 美元的成本;每给一辆电动车加一套行人提醒装置,需额外付出 55 美元的成本。(一辆车确实没多少钱,但量多了就是很多钱…)
考虑到研发一辆车要经历 3 年的时间,突然来这么一项法规要求,于是车企正在秘密研发的新车型又要改需求…
结果就是: 最初 NHTSA 希望在 2014 年 1 月实施这一法规,但阻力重重,被推迟到了 2015 年 11 月。终于在 2016 年 12 月大家勉强同意了这项法案,即 2019 年 9 月之前给所有的混动车/电动车加入行人提醒装置,2017 年 2 月开始生效。
但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始重新审视各项法规,把该法规生效时间推迟到了今年 9 月。同时,通用、丰田、大众和福特等公司联合「上书」NHTSA 要求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有意思的是,NHTSA 最近又上书国会,希望「放松」包括行人提醒装置在内的六项汽车安全法规,明年实施。时隔半年,「给电动车加喇叭」法规还没发挥作用就又要下架了,还都是 NHTSA 操办的,怪不得外媒把 NHTSA 叫做美国政府的「看门狗」…
有如此反复的法规要求,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车企联合抵制,各方博弈;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要重新审视或修订各项法规,保证奥巴马时代的各项法规不会影响美国本土增加工作机会。单就给混动车/电动车加喇叭这件事,可能会给车企带来上千万美元的额外成本。(一点也不符合特朗普的治国方针)
你看,为电动车加一个喇叭的事,美国各部门之间就扯皮了 7 年,最后还没成。不过,还有日产 Leaf、起亚 Soul EV 出于安全考虑,自行增加了 电动车行人提醒装置(这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再来看看国内,其实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电动车低速提示音的问题。
相关部门在 2014 年就开始召集专家制定相关标准,在去年 12 月推出的《电动汽车低速行驶提示音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了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应该在速度小于 20km/h 时发出提示音,就差正式列入国标了。
还是我国效率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