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趋势?最直观的一个方式就是:「逛展」。
上个周末,有人在北京办了一个「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出于好奇,我们放弃了在家里吹空调,去国家会议中心看了看。
先说两句题外话: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共享单车行业,那时 ofo 还不让骑出北大校园,摩拜还在专注于研发,无人知晓。 可以这么说,是摩拜和 ofo 再次盘活了自行车市场。而如今呢,共享单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即使你什么也不懂,只要有钱,就能进入共享单车行业,和摩拜、ofo 一争高低。(当然,下场可能很惨…)
好了,下面开始带你逛展。
其实在共享单车火起来之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单车」、「电助力单车」概念开始兴起。受共享单车影响,这两个领域的企业也开始转型,直接反映在此次展览会上。
电助力单车的共享化
先来普及个概念:电助力单车。它不是电动车,只能依靠电动机给你助力,人蹬才会走,多见于日本和欧洲。国内比较出名的代表公司包括:轻客、云马和超悦等公司。
电助力单车在国内本来就是个较小的市场,共享单车出现后,这个市场变得更小了。于是,电助力单车公司开始转型,云马、轻客都已经和 ofo 达成了不同形式的合作。
在云马展台,一半的面积摆了黄色的共享版电助力单车,分为多款车型。云马并不打算直接投放到市场,而是根据商家的需求生产,智能锁、App 一应俱全,有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杭州西湖景区某运营商已经投放了云马的电助力单车,吉利研究院的园区内则采用了云马的电动滑板。
电助力单车投入共享领域后,还面临充电问题,为此云马设计了充电柜(有点类似 Gogoro 的套路), 但是尚无落地案例:
有意思的是,在 ofo 展台摆放了几辆轻客的电助力单车,要知道 ofo 和云马同样是合作伙伴…
电助力单车不涉及电动车的上牌、超限问题,所以风险较小。不过在我看来,只要一辆车需要充电,就不再适合大规模投放。车辆成本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后期运维成本高,毕竟需要人工更换电池。即使有充电柜的存在,覆盖范围很小(需要解决用电、用地问题),依靠用户充电的路线基本走不通。对了,电池很容易被盗…
如此看来,共享电助力单车更适合封闭园区、景点、酒店等,一切需要在「可控」范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封闭园区开始禁止共享单车入内,也给了这些企业一些机会。
即使是这样,依然有公司迎难而上。一家名为「校米科技」的公司,准备在 7 月底在北京朝阳区投放电助力单车,押金 299 元,据说一辆车 2000 元,前期投放 500 辆左右。同样,他们也设计了换电柜。对于电池偷盗问题,他们是这样预防的:电池离开车体半小时之内,属于正常换电行为;半小时之后,后台会自动告警,客服将联系该用户核实情况,实在不行就报警。
祝他们好运…
除了「共享」这条路之外,电助力单车似乎更适合出口,因为在欧洲,一辆电助力单车卖 2 万人民币很正常…
我们前面提到的超悦,似乎更想走骑行爱好者路线,面向专业玩家,并且有多种车型可选,极具设计感。在展览会现场,他们也带来了共享元素,摆了一个停车桩。有桩的好处就是方便充电,并且超悦的电池在车身内,电池较安全。
在现场,我还看到了一家做电动版 downhill 车型的公司: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三家电助力单车企业,还有很多公司不一一列举…
摩拜、ofo 带动了一个产业
如果你想投资共享单车,在这个展览会上,你可能能搞定一切。可以这么说,摩拜、ofo 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比如,共享单车的火爆,就带动了免充气轮胎公司的发展,这次有多家轮胎公司参展,规模不一,甚至摆出了和摩拜合作的成果,比如下面这辆:
还有规模较大的企业:
共享单车的核心部件,就是智能锁。在展会现场,智能锁几乎是每家共享单车公司必备的。似乎在一夜之间,所有共享单车公司都突破了智能锁技术(此时我想起摩拜当初费劲研发智能锁的情景)。当然,专门做智能锁的供应商很多,这是某家公司的报价:
问题在于,虽然大家都叫智能锁,但技术含量不同,定位准确性、寿命、信号强度千差万别。好不好,买了才知道。
随着共享单车的火爆,又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共享单车聚合平台,代表公司是宝驾。宝驾公司之前曾做过 P2P 租车、汽车分时租赁以及共享汽车的聚合平台(所谓聚合平台,就是在自己平台上接入多家共享汽车服务),共享单车火爆后,他们又开始做共享单车平台。
于是,在宝驾的展台上,我看到了 N 家公司的共享单车…
如果你是一名「投资人」,想加入共享单车创业大军,别担心来晚了,因为有人连商业前景都给你想好了,只要掏钱就行,比如下面这种:
还有专追风口型:
然后,「真. 共享」型:
万万没想到,共享单车还带动了电影行业:
看着展馆内琳琅满目的共享单车,我心想这不愧是全亚洲最大共享单车展,其实如果改成「全球最大」也不为过。
在现场的以及不在现场的各位自行车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感谢摩拜、ofo 开启了一个新的自行车时代。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次风风光光参展的公司,下次可能就没钱参展了。和业内领先的公司相比,技术积累、用户体验方面暂且不谈,仅仅是在品牌调性层面就已经被拉开了一个身位。
最后,祝大家明年还能再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