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公司员工到造车公司老板,这个老外不简单…

· Aug 01, 2017

新造车运动不止中国有,这股风早已经刮到了美帝。

当我们在讨论国内某新造车公司靠不靠谱的时候,不妨来看看在水深火热的美国人民是如何造车的,他们设计新车的理念是怎样的?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最关键的是:靠谱吗?

这篇文章就给大家聊聊美国新造车公司「Bollinger Motors」的发展历程,故事还要从一个叫 Robert Bollinger 的人说起。(用自己名字命名公司,是需要勇气的…)

Bollinger 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机械设计专业,后来跑去纽约顶尖广告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2006 年,他离开了广告公司,和朋友经营一家个人护理产品公司并获得了成功。随后,他卖掉了自己的公司股份,开始经营一家牧场,养了一群天然牧草喂养的奶牛。

robert-bollinger-on-day-one-of-bollinger-motors-in-empty-garage-hobart-new-york-late-2015_100615065_m

在经营牧场的过程中,他发现现在的农用机械真是又吵、污染又大,于是自己创办了「Bollinger Motors」开始造车。(内心 OS:当我环顾四周,却没有找到一款属于自己的皮卡,不如自己造一辆好了)

于是,Bollinger 就在郊区,找了个废弃的农用机械仓库当办公室:

bollinger-motors-hobart-new-york-july-2017_100615226_l

招募了一些工程师:

bollinger-motors-hobart-new-york-july-2017_100615223_l

光看这规模,简直是国内的小作坊既视感…

看到「农场」二字,不出意外,他想造的肯定是皮卡车型了。在公司早期的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 Bollinger 对车的定义:全球首款适用于越野、公路的纯电动运动皮卡。

Bollinger 表示,他的「超级皮卡」至少要能胜任自己牧场的工作,并且比传统柴油皮卡的性能更好。

点子有了,先搞定动力系统再说。于是 Bollinger 开始上 LinkedIn 搜,恰好找到了一个专门搞电动车三电系统、车身结构的工程师团队。他们之中大部分是工程师,在打造电动原型车方面很有经验。

这是早期的底盘:

chassis-of-bollinger-electric-off-road-utility-truck_100598800_m

最终,车设计出来了是这样的,命名 Bollinger B1:

Bollinger B1_mtns

0875_Bollinger_FrontBackCombined_86A2348

微信截图_20170801190022

微信截图_20170801172348

看上去是个四四方方的 SUV,不过它的顶棚可拆卸,拆后就变成了个皮卡。车身结构使用了大量的铝材,覆盖件使用了高强度钢。

Bollinger B1_2x4

Bollinger B1_sheet

bollinger-b1_100616173_m

B1 前后轴各一台电机,总功率 270kw,最大扭矩 637Nm,可以驱动 3.5 吨的 B1 在 4.5 秒内加速到 96km/h。

B1 搭载了 60kWh 电池组,续航里程约 193 公里(毕竟车太沉了,风阻系数也很大…)。另外还有一个长续航版本车型,搭载 100kWh 电池组,续航里程约 320 公里,支持快充。

用来干活的机器,功能性少不了:B1 的最大载重为 2.8 吨;空车离地间隙 39 厘米,满载离地间隙 35 厘米;车上自带电源插口,可以给一切电动工具、音响供电。(吃火锅?)

微信截图_20170801172400

内饰部分就比较惨了,B1 使用了大量的现成的零部件,来自不同车型,包括电动调节座椅、侧滑式的窗户等等。

Bollinger B1_interior

0875_Bollinger_Interior01_CROP_86A3532

在发布会上,当大家问到 B1 对标什么车型的时候,Bollinger 自豪的表示:有硬派越野,比如 Jeep、路虎、奔驰 G 级;还有电动车,比如 Model X、Via Motors 的混动皮卡等等。

Bollinger 也承认,即使是小批量生产 B1,公司也需要大量资金注入…

当然,举办发布会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拉来一些订单,没准还能拉来投资,和我们国内新造车公司的套路差不多。

从广告公司员工,到农场主,再到如今的造车公司老板 Bollinger 的职业生涯也算多彩。不过从公司规模来看,Bollinger Motors 更像是一个工作室,将大部分工作外包,而 Bollinger 则更像一个产品经理。

至于 Bollinger Motors 这家公司本身,我比较惊讶的就是如此小规模的团队,居然也敢造车。其实在国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小团队在以「打破传统」的方式来造车,和国内的「高举高打」不同,他们更像是在以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 DIY 文化。从操作方式上来看,开始先推出一辆原型车,之后走一步看一步,或许这家公司推出原型车之后就没了下文。但值得肯定的,就是他们的产品理念都很超前。

皮卡确实更适合美国,但 Bollinger Motors 的 B1 能不能成,还不一定。因为造车这件事能不能成,还得看有没有足够的钱。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网站文章微信推广-21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