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8 月 1 日,博世亚太地区首个智能化助力器生产基地在南京破土动工。这个总投资金额达 7.7 亿元(1 亿欧元)的全新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为 22,000 平方米,计划于 2019 年正式投入生产。
智能化助力器是什么?
博世要在华生产的智能化助力器名叫 iBooster,他的作用本质上是辅助驾驶员进行刹车的。
可能你不知道,当我们驾驶过程中踩刹车时,踏板并不全是依靠我们脚上的力量下压的,因为单纯靠人的力量是根本不足以提供足够强的下压力来帮助快速刹车的。
在传统的内燃机车当中,刹车踏板后面会有一个「真空助力器」辅助驾驶员踩刹车。它的原理其实十分简单,真空室分左右两个空间,左边的空间直接与内燃机相连接,从而保证此空间一直真空。而右边的空间带有一个气门与踏板相连,当驾驶员踩下踏板时,气门打开让车内的空气进入右边的空间,从而使其与左边的真空空间产生压力差,这个压力就将帮助驾驶员一同下压刹车踏板所连接的制动活塞。
然而现代内燃机由于排量的减小,不能为传统的真空制动助力器提供足够的真空度。电动车的电机更是本身无法辅助制造真空,只能通过搭载真空泵来解决, 制动效果差强人意。iBooster 解决方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这项技术通过制动踏板上的传感器识别司机踩刹车的力度,再通过一个 ECU 去控制单独的电机来驱动制动助力。
iBooster 除了替代了传统的真空助力之外,更关键的是通过传感器,ECU 和软件控制的方式来获得了更大的可定制化和精准控制空间。真空泵只能够依照驾驶员踩踏板的程度提供相对应的助力,而 iBooster 则可以通过软件来智能化的调节制动。这给车辆在燃油经济和驾驶辅助性上带来了更大的提升。
当 iBooster 与 ESP hev 协调工作时,可实现几乎 100%的制动能量回收,不但能使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增加高达 20%,还能有效减少混动车的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从而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作出贡献。
在驾驶员辅助和自动驾驶领域方面,iBooster 的高动态建压性能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提供了显著的优势,能满足未来新车评价规程(NCAP)的要求。在紧急情况下,iBooster 能更快速地获得所需制动压力,从而显著缩短紧急自动制动时的制动距离,有效提高驾驶安全性。如果碰撞不可避免,也有助于降低冲击速度和伤害风险。结合 ESP®,iBooster 能够提供自动驾驶所需的冗余制动系统,这两种系统都能在制动器上直接进行机械推动,并可以在整个减速范围内独立制动车辆。
首先,iBooster 是节能减碳的好帮手。当 iBooster 与 ESP® hev 协调工作时,可实现几乎 100%的制动能量回收,不但能使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增加高达 20%,还能有效减少混动车的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从而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作出贡献。
其次,在驾驶员辅助和自动驾驶领域方面,iBooster 的高动态建压性能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提供了显著的优势,能满足未来新车评价规程(NCAP)的要求。在紧急情况下,iBooster 能更快速地获得所需制动压力,从而显著缩短紧急自动制动时的制动距离,有效提高驾驶安全性。如果碰撞不可避免,也有助于降低冲击速度和伤害风险。结合 ESP®,iBooster 能够提供自动驾驶所需的冗余制动系统,这两种系统都能在制动器上直接进行机械推动,并可以在整个减速范围内独立制动车辆。
在中国建厂的意义
其实 iBooster 之前就已经在海外上市了,Tesla 的 Model S 就使用了这个解决方案。此次在中国建厂,博世应该是看中了国内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因为 iBooster 的主要应用对象主要还是混动和纯电动车。此次奠基仪式,也请到了蔚来汽车等电动车生产商的高管来捧场。
博世董事会成员 Dirk Hoheisel 也亲自从德国赶过来,足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他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了满足中国对电气化及自动化驾驶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博世持续投资,并将我们最新的技术引入中国。通过将影响力扩大至南京,我们正不断提升在中国本土的竞争力,从而为中国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这次新建的工厂还加采用博世的工业 4.0 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比如通过电子化生产控制系统,生产基地能快速响应市场波动和实时反映供应链库存状态。借助生产执行系统,各生产地的各设备间将实现互联,并完成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实现数字化的车间管理;同时,操作人员也能借助实时更新的数据完成日常的操作及维护工作,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此外,自动引导小车和智能窄巷道叉车负责完成搬运和仓储工作,进而提升物流效率。
这个工厂落成后,想必能够大大降低 iBooster 在国内的成本。这对众多发力新能源车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