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前百度产品经理、前嘀嘀打车商业化产品负责人、现某车载硬件产品经理,对于现在炒得火热的「车联网」这个「伪命题」他似乎有话说,我们 GeekCar 拦都拦不住… 好吧,让我们来看看他对于「车联网」的另类解读。
前几天万达的公子在京东商城买了个 200 块钱的电脑桌,因为送货慢所以在微博吐槽。吐槽的结果是过后立刻就收到桌子,并且在微博晒图,晒的图片看到那桌子上放了一个价值 1 万元的 U 盘,网友纷纷为桌子喊冤说:「放这么贵的东西在 200 块钱的桌子上,有考虑过桌子的感受么?」其实说这么多废话,我只是想说:
「现在以 OBD 为卖点切入「车联网」的企业,你们真的考虑过用户的感受么?!」
其实 OBD 这个事情深圳有很多公司在做,并且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只不过最近被几家大互联网公司关照了一下才逐渐开始热起来。以互联网公司名义做 OBD 的公司以蝗虫繁殖一样的速度产生,大家都把 OBD 当做切入「车联网」的入口,纷纷在这上面大作特作文章,都说自己抓到了车联网的救命稻草。我的问题是:BAT 看了这事,这事就肯定火?BAT 做的瞎事多了,比如说百度收购 91… 在「车联网」的这个事情上,苹果和 Google 为什么没有做 OBD 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不做是否真的有人考虑过?为什么他们要在车内中控屏上做文章?
OBD 所谓解决的用户问题,真的是用户问题么?且看我一个一个说道说道。
第一个是 OBD 的保险模式,很多做 OBD 的人替保险公司操心是否盈利的问题。没错,全国四十几家做车险的公司只有 3 家是盈利的,其余都是赔钱的。做 OBD 的人以为有了通过 OBD 获得的行车数据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真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啊!保险公司赔钱真的只是因为保险模式的问题么?保险公司是一个臃肿并且效率低下的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比起来),赔钱那是正常的,赚钱那才是意外的。
那保险行业的 OBD 到底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的体验么?按驾驶行为区分不同用户制定不同保费么?这明显不合理,有人开车就是粗暴,但是技术好绝对不会出事故,这算什么用户,该怎么收保费?另外一类是少开车就少收保险费用,多开车就多收费。其实我觉得这个也挺脑残的,一个手潮的用户开车少,水平很烂,出门就上马路牙子,倒车就撞电线杆,这保险公司肯定得赔死。所以说想通过 OBD 做保险,那是行不通的。
第二个就是后市场的 O2O,什么汽车维修保养啊,像 XX 点评一样,纷纷表示我这个平台是来撮合车主和维修厂、4S 店的关系的。这事上 XX 点评能做,那是因为吃喝拉撒睡可以去不同的地方尝试和体验。如果换到「修车」这事上,每次保养都去不同的维修店和 4S 店,是不是有点脑残的赶脚。
那就好了,这些都做不到其实也就没啥盈利机会,做到最后就沦落为「工具」。工具的特性就是低频的使用情景,只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想起来用,我的 OBD 产品已经吃灰好几个月了。
回过来思考一下 Google 或者苹果为什么不做 OBD,而是做车机互联这样的事情呢?
因为他们知道 OBD 这个东西最多只是个辅助工具,他们要做「更大的事情」,「能影响到用户的事情」。他们要找具有媒介属性的入口下手,也就是车上的这块屏幕。学文科的大概都知道麦克卢汉这位老先生,他几十年前就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我把这个时代不同属性的媒介产品罗列一下大家就知道为什么 Google 和苹果看准车上的那块屏幕了:
首先报纸这个东西就不用说了,它是最早的大众可以消费的媒介属性的产品;接下是收音机,当年炉边谈话罗斯福利用收音机影响数以万计的美国人;电视的出现开始多方面的影响民众,并且造就了极大的商业化的可能;那么现今的智能手机如果你还把它当做一个打电话工具的话那我就只能呵呵了,当每天晚上你睡觉的侍候突然一个 app 推送了一个信息把你吵醒,智能电话就已经开始承载着媒介的属性了。
总之干一票大的就是奔着媒介产品做,顺道把硬件做了(苹果就是顺道把硬件做的很好),做点小打小闹的那就把 OBD 的东西做到极致解决用户痛点。
别上来就吹平台,上来就做平台的都死得很惨。
GeekCar 欢迎各界人士来搞(稿)!!甭管你是产品经理、攻城狮,或是车企高管、科学家,只要你对于未来的汽车科技或是汽车产业有话说,GeekCar 就给你平台让你大声地说出来!也许你的话和文章不能改变现状,但能给予这个行业一些思考,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
【欢迎来搞(稿)】稿件投递地址 : contact@geekcar.net
SID,你好啊!
你好啊
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