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 创业启示录: 还记得那家叫「Navdy」的公司吗?

· Nov 29, 2017

HUD 创业有多不容易?「模范公司」Navdy 的「遭遇」,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他们曾经在 Kickstarter 众筹平台上众筹过一款后装 HUD 产品,并且取得不错的众筹成绩,在它的「引领」下,国内外的 HUD 创业公司越来越多。

但是,根据 Techcrunch 的报道,Navdy 在前天宣布了一项「索赔政策」。从 2017 年 11 月 26 日开始到明年 4 月 24 日,任何有可能或意向对 Navdy 提出索赔的众筹用户,都可以直接向其提出索赔要求。

与此同时,Navdy Inc.(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逐渐将有形及无形资产分配给 Navdy LLC(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清算。清算结束之后,Navdy LLC 也会将受益再分配给债权人。

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由于我对财经知识的缺乏,因此很难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多么深入的分析。但是,结合这个消息以及 Navdy 最近的一些动态,我们可以发现,这家引爆了车载 HUD 行业的公司在战略层面正发生很大的变化。

「跟过去告别」

事实上,由于之前众筹产品的发货问题和产品体验等方面的缺陷,很多购买了 Navdy 产品的用户都在不停的和 Navdy「沟通」。而 Navdy 的反应显得就很迟钝,迟迟没有任何反馈,直到这条推特。

屏幕快照 2017-11-28 14.59.45

从回复可以看出,Navdy 当前主要的工作重心是对于未交付订单的处理以及公司重组。这样的措辞相信国内的用户都不少见,很多公司在出现问题之初,都爱用类似的「外交词汇」来进行回应。而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Navyd 创始人兼 CEO Doug Simpson 则表示公司并没有破产,而是在进行资产的梳理和重组。

当然,这种话从 CEO 嘴里说出来,说服力也不一定有多大。不过结合 Navdy 最近一段时间的动向来看,他们很有可能确实在进行业务的战略转移。

这个变化的起因可能出现在去年底,Navdy 获得了哈曼国际(被三星收购)的投资。在这之后,Navdy 的重心就开始转变。

最近,这次投资的成果也开始落地,双方联合研发的后装 HUD 产品「Navdy with HARMAN」已经开始由雷诺集团法国经销商进行销售。明年上半年,这款产品还将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市场进行销售。

从明年开始,Navdy 也将会和哈曼以及雷诺一起,将产品进行前装化。

所以说,Navdy 选择在这时对之前用户进行赔偿,既能把之前的烂摊子一次性收拾完,又能让未来的客户看到自己全身心投入前装的决心。

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有了主流汽车行业供应商的背书,再去发力后装显然就又些因小失大了。通过和哈曼的合作,Navdy 能更快的把自己的技术,通过哈曼的渠道打入主机厂的供应商序列。这应该也是绝大部分 HUD 创业公司梦寐以求的机会。另外,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同时兼顾前后装的风险远远大于收获。

注定只能前装

不算巧合的是,类似情况在国内 HUD 行业也开始出现了。

我们之前关注的 未来黑科技Navsoso 等 HUD 创业公司,最近都宣布了从 C 端到 B 端的转型(或者说是业务重心的转移)。这种现象的背后,本质还是后装 HUD 市场的乏力。

当然,后装 HUD 市场不景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至于原因,我们也讨论过好多次,无非是价格高、体验差、用户接受程度低等等。在很多用户心中,HUD 还比不上一个淘宝几十块钱的手机支架。

另外,同样是后装产品,HUD 还在被智能后视镜、车机等产品挑战。这些产品能实现的功能类似,只是载体和交互形式有区别。在某些层面,后视镜和车机对于用户来说,接受的门槛更低(有群众基础)。而从供应链来看,车机后视镜都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体验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价格更有优势。在很多用户看来,HUD 花哨程度大于实用性,只会是少数爱尝鲜用户的选择,所以想要在市场上有突破就更难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虽然前装产品还有很多不足,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出现了类似斑马这样的智能操作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选择。并且随着车辆智能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后装的车载智能产品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后装 HUD,最终却因为这些原因很难盈利。对于靠着风投才能发展的企业来说,这几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过去很长时间里,GeekCar 关注了很多类似的创业公司,几乎没有发现靠着卖后装 HUD 有很大突破的,做不下去的倒是不少。

从过去和很多 HUD 创业公司的交流来看,大家对于转型前装的目标都是类似的,但难度也是巨大的。

先不说如何进入主机厂的供应商体系需要经过多么复杂的流程,光是要先拿出相应的产品和技术来获得主机厂的肯定,就不是件简单的事。在这个阶段,还得保证公司能顺利活下去、这对现金流、公司运营、产品研发的节奏等都有非常多要求。整个过程中,随时还需要面对各种突发问题。

不怕打脸的说,能否进前装体系,应该是检验 HUD 创业公司成功的唯一标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极市(微信号:geeket)。

1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