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奥迪来接你 打车应用鼻祖 UBER 体验报告

· Apr 08, 2014

UBER 入华其实有一段时间了:早在去年 8 月,UBER 已经悄悄的在上海推出服务,随后扩大到广州、深圳。经过小半年的试运营,今年 2 月终于宣布在中国正式上线,不过城市名单上还是缺了北京,这也使很多朋友无缘体验其服务。作为一个从去年开始因为老婆怀孕,不愿意坐满是烟味的出租车而用过多次 UBER 服务,并且和多个司机进行过深入沟通的用户,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一些体验,并对比下 UBER 和家喻户晓的易到用车有何不同。

Uber

UBER Black 服务

UBER 可以说是打车应用的鼻祖。在美国有 UBER Black,UBER SUV,UBER X 等一些等级分类,而在上海暂时只有 UBER Black,也就是 UBER 的豪华车系列,主要车型是奥迪 A6 和奔驰 E300。据说还有两辆奔驰 S350,不过我是一次都没遇上过。

车型和出租车不一样,当然价格也不一样:20 元起步价(不含任何免费公里)+0.80 元/分钟+4.12 元/公里。简单来说,同样的距离,价格大概是普通出租车的 2.5 倍。而且这个价格已经是今年 1 月下调 30%以后的结果,之前更贵。当然,豪华的价格,换来的是优质的服务。

Uber2

我最初几次遇到的司机都是穿西装,戴白手套,上下车均会为你开门,安放行李。至于矿泉水、充电口什么的自然不在话下。车内非常整洁、车况也很新。随着队伍的扩张,穿西装的少了,手套也不戴了,不过其它的服务水准没有下降。

App 设计极简

UBER 的 App 是我用过的 App 中最简洁的,没有之一。第一次注册后,以后每次打开直接定位到当前地点,显示车辆预计到达的时间,当然也可以拖动地图选择上车地点。然后点一下到达时间旁边的小箭头,按下确认车就会过来。不用输入目的地,也没有加价功能,反正派的就是离你最近的司机。当然也有个不好的地方:不支持预约,只能随用随叫。 下单之后,会在地图上显示司机的位置,并根据路况随时更新剩余的到达时间。

Uber4

由于目前 UBER 在上海的车还不多,所以往往要等上 20-30 分钟,最长的遇到过要等一个小时司机才能到。车到了,App 会提醒你去路边等候。等到了目的地,直接下车走人就好,UBER 会根据司机端应用统计的里程和时间信息计算费用,并从我的账号中扣钱(之前是仅支持信用卡,现在又加上了支付宝)。大概 1 分钟左右,就会收到扣费的通知,并且收到电子账单。整个过程更像用一个私人豪华车司机的体验:手机点两下,车就过来。UBER 的定位比较准、司机素质也比较高,通常不用再电话和你确认「你在哪里」。上车,告诉司机想去哪里,到达,直接走人,就这么简单。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要有急事,目前 UBER 还真指望不上。

对比易到用车

因为中国的政策原因,UBER 在上海都是与租车公司合作,据司机反映,UBER 每辆车要付给租车公司每天 2000-3000 元,司机向租车公司领工资,每单 UBER 另外补贴司机 10 元。由于车不多,用户也不多,所以司机很多时间都浪费在等待乘客和去上车地点的路上。一月份的时候,平均每天做不到 10 单,即使是现在也就每天十多单,远低于出租车的水平,大部分还是近距离的活,平均客单价不到 100 元。这样算来,每辆车每月 UBER 大约要补贴 3 万元,上海目前约 80 辆车,一个月就是 240 万。当然,钱对于估值 35 亿美元的 UBER 来说不是问题。据说他们准备拿出 2 亿人民币来进行中国市场的前期补贴。

相对于 UBER,相信大家对易到用车要熟悉的多。在这里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

1、目前来看,UBER 在中国并没有对易到用车形成什么威胁,更不用说影响到传统的出租车市场了。UBER 引以为傲的派单系统,因为司机和用户数都不足,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其颇受争议的浮动计价系统,在美国高峰时最高可达平时的 4 倍价格也没有在中国落地。

2、由于中国私车没有经营权,UBER 只能出高价和租车公司合作,这又限制了 Uber 的投入规模和扩张速度。

3、UBER 目前在中国的布局只是显示下其存在,如果没找到合适的破局之道,未来和「本地版 UBER」 ,也就是易到用车去比拼估计会遇到当年 Groupon 面对美团一样的困境,因为水土不服而败下阵来。

无论如何,作为用户我们肯定是希望看到市场上多些竞争,UBER 的存在,也能鞭策易到用车把服务做的更好,价格做的更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上海试用下 UBER,看看和易到用车有什么不同。

最后做个小广告,目前注册 Uber 还有 50 元的免费抵用券(可以输入优惠代码 「TVGZB」),每邀请一个朋友可以额外获得 50 元。

0


Related Posts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