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7 月 1 号,极豆 CEO 汪奕菲在北京发布了 后装智能车机 D1。 8 月份,京东众筹开始,最终完成销售超过 7000 台,金额超过 300 万。之后发生的事对于很多硬件创业团队并不陌生,硬件研发入坑、代工厂不靠谱、发货延迟等等,这些都很「自然」的发生在了极豆身上。
一年多之后,汪奕菲又在北京开了发布会。这次,极豆发布了两款全新的产品,分别是车机导航的升级版 D1S 和全新品类的智能后视镜 M1S。
两款新产品
作为一家硬件创业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处理完上代产品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适配、发货、迭代维护等工作,并且发布两款全新产品,这本身不是件很轻松的事。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看看产品。
先说车机,其实 D1S 是在去年 D1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升级。D1S 分为标准版和高配版,处理器方面依然采用了骁龙 625 处理器。标准版配置 2G RAM 和 16G ROM,售价 2499;高配版则为 2G RAM 和 32G ROM,售价 2999。另外,极豆还发布了低配版的 D1A ,售价 1999 元。
另一款全新产品——M1S 智能后视镜,则是极豆的一次新尝试。M1S 屏幕大小为 8.8 寸,分辨率 1920*480,配置 2G RAM 和 16G ROM。
D1S 和 M1S 都支持硬件的扩展。例如,D1S 如果配备专用的摄像头硬件,就能实现 ADAS 的功能;而 M1S 本身自带 ADAS 功能,还能支持多个摄像头,实现前后双录、车内疲劳监控等功能。
补充几句,极豆关于 ADAS 功能的合作方是极目,关于这家公司,GeekCar 之前也有过报道,他们也会出现在这次 MMC2016 的展会上。双方这次的合作,显然能丰富极豆的产品功能,增加卖点。而极豆的 C 端用户也能对极目的 ADAS 算法和数据积累有很大帮助。
事实上,能实现类似的硬件扩展功能,主要是因为这两款产品搭载的都是极豆的 DouUI 3.0 系统。汪奕菲也向 GeekCar 透露,他们目前的核心是整套软件系统,因此适配不同车载硬件的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选择增加智能后视镜,也是因为用户端有很大需求,毕竟后视镜的适配门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车机则复杂很多。
关于产品的详细信息,大家可以直接访问极豆官网,GeekCar 会在后续进行相关产品的实际体验,到时候也会对功能、交互等细节进行详细测评。
重点是软件的数据收集能力
简单说完产品,我更想谈谈参加极豆两次发布会之后的感受。
对我来说,极豆给我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硬件团队变强了,这一点体现在产品的研发进度,工艺进步等等各方面。当然,经历了那么多坑,硬件团队的进步其实是自然而然的。背后做了多少工作,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过极豆更深层次的变化,还是对于产品系统性的整理。
首先,增加新品类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用户数量扩大。有了更多用户,极豆就有筹码去和相关服务商、合作伙伴进行谈判。功能的增加、完善,又反向推动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
目前,极豆已经有了大约 5000 个线下门店,支持 300 个城市上门安装,并且开始推行「梦想合伙人计划」,这的确打下了很好的线下渠道基础。当然,这么大体量的覆盖,本身对公司也是不小的负担。
其次,汪奕菲透露要把系统作为核心,在本质上保证了系统软件的可扩展性。只要把软件体验做好、并且统一起来,那么更多硬件品类的适配,相对简单很多。
并且,这套系统支持各种外接配件的扩展,那么对于系统的兼容性也是很大的保障。汪奕菲在现场也举了方向盘控制、胎压监测器、摄像头、远程控制模块、自组网设备这些例子来说明极豆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事实上,即便不考虑更深层次的战略目的,光是卖卖扩展配件也有不小的发挥空间。
总之,当一套应用于驾驶场景的软件系统能够支持多种车载硬件形态,并且兼容各种外接设备的时候,那么这个系统能够收集的汽车本身、用户数据和习惯会非常巨大并且多样。利用这些数据,即使是做最简单的开发,也能很好的提升用户体验。至于怎么深度开发,可能就是后话了。总之,能把数据收集起来,本身就是很大的优势。
在现场,汪奕菲只是举了例如二手车、UBI 车险、后市场等几个简单的数据开发利用的例子。但事实上,有了用户驾驶习惯、数据之后,极豆显然不会把视线仅仅放在后装和后市场这么简单。汪奕菲也透露,发布会现场也来了不少正在考虑合作的主机厂。虽然目前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后装,但一定会考虑前装。
不过,以极豆目前的体量、资本、研发等能力,贸然进前装也不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他们还要面对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团队的冲击。当这类厂商直接用大资本推动自有产品,那么极豆的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小团队的不断迭代、研发能力也会受到巨大挑战。另外,在发布会现场,汪奕菲一下子说出了很多种扩展的方向及可能性,这样有可能会使产品发力不集中,造成反面效果。
回到今天的产品,极豆在经过一年的「进坑出坑」经验积累之后,发布了感觉还不错的产品。至于吐槽,等我体验之后再说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极市 (微信号:geeket)。